如何看待山东一妈妈险被撞 小女孩喊话车主下来道歉事件?(3)
本文摘要:之所以这样认为,并不是要给小女孩的喊话行为进行准确的定性。而是对于现在的小孩来讲,确实规则意识很强。因为不管是幼儿园的老师,还是家里的父母,在孩子欺负别的孩子或被欺负时,都会站出来要求孩子给对方道歉
 
之所以这样认为,并不是要给小女孩的喊话行为进行准确的定性。而是对于现在的小孩来讲,确实规则意识很强。因为不管是幼儿园的老师,还是家里的父母,在孩子欺负别的孩子或被欺负时,都会站出来要求孩子给对方道歉或争取对方给孩子道歉,这使得现在的这茬孩子们,是非观被规训的很强。
 
在这个事情上,显然跟过去的理念是很不同的。就国内而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管小孩在外面是犯错了还是被欺负了,在没什么大碍的情况下,父母往往都会把自己的孩子教训一顿。说到底,有理没理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祸端里有你”。
 
如此之下,如果小孩没有很好的定力,那么很容易被这样的“家教”搞得是非观错乱。当然是非观错乱并不意味着不讲道理,而是很多人会因此丧失“争取意识”,以至于最终丧失“规则意识”。所以对于小女孩喊话车主“下来道歉”的事情,如果说回到一般的是非争取上,最该强调的显然不是勇敢,而是她显现出的“规则意识”。
 
因为在“规则意识”越是深入人心的氛围下,一个人才可能在不需要特别勇气的推动下,争取到自己该有的利益。当然也有人就小女孩喊话车主“下来道歉”的事情提出“孩子站在车子边上,万一遇到极端的人,后果不堪设想”的后怕假设。
 
如果不仔细咂摸,总觉得“后怕假设”一出,基于“规则意识”下的理想图景很不堪一击。可事实上,“后怕假设”只是一种极端的存在,而我们所强调的“规则意识”更在于普遍存在。正如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强调:“人类从自然状态一进入社会状态,他(她)们便发生了一种巨大的变化,在他(她)们的行为中,正义代替了本能,从而使他(她)们的行为具有了他(她)们此前没有的道德性,只是在义务的呼声代替了生理的冲动和权利代替了贪欲的时候,此前只关心他(她)自己的人才发现他(她)今后不能不按照其它的原则行事,即在听从他(她)的天性驱使前先要问一问他(她)的理性。”
 
顺着卢梭的这个逻辑,我们把“天性”换成“勇气”,把“理性”换成“规则意识”,再去对照的看小女孩喊话车主“下来道歉”的一幕,就会顺其自然地觉得小女孩的勇敢只是底色,而植根于她骨子里的“规则意识”,才是推动她站出来的真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