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峡谷“失去”溜索后
本文摘要:题:怒江峡谷“失去”溜索后  作者 熊佳欣  秋日的怒江峡谷,雨水裹挟泥沙飞流直下,澎湃汹涌,奔腾咆哮。家在福贡县马吉乡布腊村、23岁的余燕恰回忆童年经历时说:“6岁时,为了到江对面的村小上学,我不得不独自过溜索往返。

  中新社云南怒江10月6日电 题:怒江峡谷“失去”溜索后

  作者 熊佳欣

  秋日的怒江峡谷,雨水裹挟泥沙飞流直下,澎湃汹涌,奔腾咆哮。江面之上,一座座桥梁如彩虹横跨两岸,将数百里“天险”连成幸福坦途。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横断山脉腹地,地势北高南低,全境由巍峨高耸的山脉与深邃湍急的江河构成,全州仅有2%面积是平地,当地人形容“看天一条缝,看地一道沟”。1954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时,境内无一座跨江桥梁,无一条公路。

  数百年来,跨越天堑怒江是困扰人们的难题。传说,傈僳族先民受到彩虹启发,拉起了怒江上的第一条溜索,由竹篾藤缠拧成,从此成为通行两岸的主要交通工具。20世纪90年代,钢缆、铁钩取代绳索,过溜时速可达七八十公里,惊险非常。

  家在福贡县马吉乡布腊村、23岁的余燕恰回忆童年经历时说:“6岁时,为了到江对面的村小上学,我不得不独自过溜索往返。”

  溜索也被称为“风之桥”,可对余燕恰而言却没有丝毫浪漫。到了学龄,滑轮和绳索最先被放进书包里,每次过溜时要把滑轮卡在钢索上,将尼龙绳绕成三股把身体兜住,利用惯性一鼓作气滑到对岸。余燕恰因年纪小体重轻而惯性不足,往往滑到一半就停挂在中间,只能用手攀着钢索爬到对面。

  彼时的布腊村小学有52名傈僳族学生,其中近半数需要溜索上学,几乎每个溜索孩子都有过一些惊险时刻。2008年,通过筹集善款修建的爱心桥在布腊村小学的溜索旁完工,孩子们的书包里再也没有装过滑轮。

  2013年,中国启动“溜索改桥”项目,帮助西部边远山区民众结束溜索时代,怒江上的42对溜索被改造为36座各式跨江桥梁。2020年底,怒江州26.9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时,137座跨江大桥已相继通车,288公里美丽公路建成,硬化公路畅通县、乡、村、组,出行难、过江难问题一去不复返。

  在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乡村医生邓前堆因为溜索行医的故事而为人熟知。桥建成后,村里还通了公路。2019年,邓前堆买了人生中第一辆车,开始驾车巡诊,曾经四五个小时的路途如今仅需不到30分钟。便捷的交通不仅改变了邓前堆的巡诊之路,也改变了当地村民的求医之路,大病救治、慢病管理、重病兜底等制度惠及各族民众。

  如今,从昆明医科大学毕业后的余燕恰回到家乡,也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家人通过种植草果收入大幅增加,并搬到了爱心桥附近由政府所盖的两层小洋楼。山麓密林中,溜索有了新的用处,“草果溜索”将优质草果源源不断送出大山。布腊村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房,不少人家还买了小汽车,这让余燕恰姐姐家的汽车维修生意十分红火,他们计划在草果丰收后租下铺面开设门店经营。

  “我希望能成为一名好医生,帮助更多人获得健康。”谈及梦想,余燕恰笑得腼腆。溜索从江上消失后,余燕恰和同伴曾离开怒江求学,最终又回到这里,他们正努力成为家乡新的“桥”,让峡谷处处皆化坦途。(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