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柏林10月11日电 题:旅德青年钢琴家张海鸥:音乐如何助力国际人文交流?
中新社记者 马秀秀
旅德杰出青年钢琴家张海鸥当地时间10月10日携德国纽伦堡交响乐团,并特邀中国著名指挥家傅人长在世界瞩目的汉堡地标性建筑——易北爱乐音乐厅奏响《黄河钢琴协奏曲》,为中德建交50周年献上一份特殊的音乐厚礼。
音乐对促进中德友好发挥着怎样的作用?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如何通过音乐助力国际人文交流?张海鸥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就以上话题进行探讨。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为何选择《黄河钢琴协奏曲》作为此次音乐会主打曲目?音乐会演奏前,您进行了哪些准备?
张海鸥:《黄河钢琴协奏曲》是全球华人非常耳熟能详的一部作品,从整个曲目的精神气质讲,我觉得少有作品能够超越它。然而在海外,包括古典音乐十分发达的德国,人们却很少听到。因此,在中德建交50周年之际,作为华人,与德国本土交响乐团合作演奏这部音乐作品具有特别意义。
为让德国听众更好理解这部中国音乐作品,我以学习的角度,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心思去研究、聆听和感悟不同版本的演奏录音,力求做到对这部作品音乐精神和气质的最佳把握。
2022年3月18日晚,一场中西合璧的中国新春音乐会在波罗的海之滨的德国汉萨古城施特拉尔松德上演。彭大伟 摄中新社记者:作为华人钢琴家,您的演奏足迹遍布欧美乐坛,演奏的李斯特、巴赫、海顿等人的作品受到国际古典业界高度评价。在您看来,年纪轻是否是诠释古典音乐的不利因素?您如何做到深入理解并把握西方古典音乐作品的精髓?
张海鸥:对于西方古典音乐的不同作品,不同年龄段往往有不同感悟,也会有不同诠释。比如,我上一张出版的CD中有贝多芬最后一首奏鸣曲《C小调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Op.111》作品。我相信,等二十年后再去触碰和演奏这样一部史诗级作品,我的感受及对作品的诠释肯定与现在不一样。
所以音乐家在人生不同阶段记录当时的心声很重要。古典音乐跟流行音乐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古典音乐是一项长期精神工程,对作品的诠释和演绎永无止境。
以前我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就读时,就对西方文学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德国文学。这也是我之后前往德国学习的一个主要原因和基础。另一方面,西方古典音乐分为很多不同学派,这通常会使音乐家很难把握跨学派演奏。但中国人在这一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因为中华文化底蕴博大深厚,有助于理解和把握作品风格。
比如演奏肖邦等人的作品时,当遇到非常具有诗意的段落,我会不由联想到唐诗宋词中那种细腻的表达。这种表达和感触往往带有独特的东方韵味,与西方音乐家的表达和审视视角完全不一样,借此有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和品味。
2019年8月25日晚,一场音乐会在毗邻德国汉堡的布克斯特胡德上演。北德广播爱乐乐团在首席指挥安德鲁·曼泽带领下,与旅德青年钢琴家张海鸥合作演绎了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彭大伟 摄中新社记者:以您名字命名的“Haiou Zhang国际音乐节”是德国首个以华人音乐家命名的音乐节。您如何看待此音乐节创立的意义?该音乐节为促进国际人文交流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张海鸥:2010年8月,德国下萨克森州布克斯特胡德市文化协会创立“Haiou Zhang国际音乐节”,这首先是对我自身艺术成就的一种肯定,令我感到欣慰;从更广泛意义而言,我觉得这也标志着来自中国的音乐家在西方世界的整体崛起和被认可;另一方面,借此也可以让更多德国人乃至西方人了解中国人,对中国新一代的精神风貌和能力刮目相看。
德国下萨克森州布克斯特胡德市文化协会是当地非常重要的一个文化机构。“Haiou Zhang国际音乐节”到2022年已经举办了13届,因其受欢迎程度和非凡的文化理念现已发展成为北德地区包括大汉堡地区颇具影响力的夏季古典音乐活动。
虽然音乐节以欧洲古典音乐为主,但无论在曲目安排还是音乐家人选上,几乎每届音乐节我都尽量把中国文化元素纳入其中。比如,今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音乐节就安排了两场庆祝音乐会,其中有一场安排在汉堡象征着中德友谊、极具中国古代文化气息的豫园,另一场则安排在布克斯特胡德具有悠久德国历史文化的教堂里。曲目包括著名中德作曲家的作品,如中国古典管弦乐中最具特色的作品《梁祝》、德国耳熟能详的贝多芬钢琴与小提琴室内乐作品《春天》等。相信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会交融和碰撞出火花。
2019年8月25日晚,一场音乐会在毗邻德国汉堡的布克斯特胡德上演,由张海鸥领衔的布克斯特胡德国际音乐节正式步入第十个年头。彭大伟 摄这些年在德国和奥地利等欧洲古典音乐发达国家,出现了一些来自中国的优秀弦乐演奏音乐家,其中很多人进入了德国重要的交响乐团。但对于钢琴独奏家而言,近20年来我们一直都处于一种持续性学习状态。“Haiou Zhang国际音乐节”的创立,也标志着有越来越多更优秀的中国年轻音乐家开始崭露头角。近几年来我一直在不遗余力地通过这一平台,去挖掘和培养一些到德国深造的中国年轻钢琴新秀,希望给他们多创造舞台,让更多德国观众了解他们。
十几年来,“Haiou Zhang国际音乐节”一直在为国际人文交流做贡献,每场音乐会门票几乎全部售罄,前来献艺的音乐家囊括欧洲各国,也包括中国,如世界著名小提琴家杨天娲等,相信今后音乐节会更加蓬勃地发展下去。
2022年3月18日,张海鸥(左四)和杨天娲(左三)与出席音乐会的嘉宾合影。当日,一场中国新春音乐会在德国汉萨古城施特拉尔松德上演。这也是德国范围内庆祝中德建交50周年的首批活动之一。彭大伟 摄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学习钢琴艺术最重要的是什么?您对游走于东西方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琴者有何建议?
张海鸥:学习钢琴艺术需要保持一种永久性的追求。之前我特别喜欢看老一辈艺术家表演,如今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新媒体出现,一方面学琴者通过这些平台拓展视角是好事,但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在流行乐有隔夜爆红现象的影响下,古典音乐也受到一定程度冲击。
但我觉得古典音乐艺术还是需要一种沉淀,需要长期不懈地学习。其间,心态很重要,要出于热爱而学习,将古典音乐艺术作为终身追求,一定要保持住初心。
整体来看,现今很多钢琴艺术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有待提升,因为钢琴演奏最终要体现音乐本质,要以表达作曲家想要表达的丰富而高级的情感作为最高目标。年轻学子应从文化上更全面地武装自己,丰富精神世界;要多读书,多关注一些绘画、文学、摄影等相关艺术;同时也要把语言学好,主动融入当地人文,以帮助自己更准确地把握作品。
一场“幼儿钢琴视唱练耳专场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宋吉河 摄中新社记者:今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您如何看待音乐在促进中德友好方面发挥的作用?为继续助力中德友好,您下一步有何计划或工作安排?
张海鸥:在我看来,音乐是除语言外,最理想的沟通情感的方式之一。以我个人经历来讲,很多德国音乐爱好者是通过“Haiou Zhang国际音乐节”以及我的其他音乐会演出对中国产生兴趣,进而到中国访问或旅游。我每次在音乐会上演奏中国钢琴作品都很受欢迎。因此,在世界形势错综复杂的当下,音乐作为媒介对增进包括中德在内的不同国家间友好显得尤为重要。
张海鸥 受访者供图正如我此次选择演奏《黄河钢琴协奏曲》,这是一部特别能代表中国精神气质的作品。在中德建交50周年之际,通过这部作品,听众对中国会间接产生不一样的情感。
今年还有一系列演出,其中演奏的作品既包括贝多芬的作品,也包括来自中国的《梁祝协奏曲》等。
《梁祝协奏曲》其实与《黄河钢琴协奏曲》有相似之处,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然而在德国却鲜有人知。诸如这种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精粹,还是需要更多地介绍给德国听众,这也是我们作为音乐家的首要任务。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德两国人民共享跨越国界的音乐体验,在中西方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也让中国音乐、中国文化为更多人所知。(完)
受访者简介:
张海鸥 受访者供图张海鸥,著名旅德华人钢琴家,获第五届霍洛维茨国际钢琴比赛银奖、首届德国衮德拉赫音乐奖比赛钢琴金奖、德国首届Dr.Eva Maria Zbick艺术家成就奖,目前已在全球60余个国家及地区发行6张唱片,其音乐会演奏足迹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0年8月德国布克斯特胡德市创立了以张海鸥名字命名的“Haiou Zhang国际音乐节”,这是德国第一个以华人名字命名的音乐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