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公园城市里的“诗意栖居”
本文摘要:“伙计们,开船咯

  “伙计们,开船咯!”国庆假期期间,不少游客来到成都市黄龙溪古镇游玩,舞台上独具川西平原风格的府河号子表演引得游人驻足观看,舞台下蜿蜒流淌的锦江水,清澈碧绿。

  数十公里外,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现代生物前沿技术、创新化学药物、高端医疗设备的车间内,正开足马力忙生产。

  一边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边是宜居宜业幸福生活,在城市发展道路上,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和高效智能的城市治理,不断满足人民对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向往。公园城市的底色,是不断提升的民生福祉。

以良好的生活环境构筑美好生活底色

  “随着锦江水质越来越好,曾经消失多年的白鹭又出现在河滩上啦!”府河号子传承人胡刚是黄龙溪本地人,目睹家乡环境这些年的变化很是欣慰,“每天推窗就能欣赏湖光山色的秀美风光,日子越过越好。”

  穿城而过的锦江,是成都生态环境向好的见证。作为锦江流出成都的出境地,黄龙溪国控断面总体水质在2018年以前的近20年处于五类和劣五类。2020年,锦江黄龙溪断面水质总体达到Ⅲ类,鱼类种类也从“十三五”初期的23种增加至49种。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宜居的环境,是幸福的基础。近年来,成都始终把绿色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全面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持续推进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绿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城市绿心”、天府绿道“活力绿脉”、环城生态公园“超级绿环”以及锦江公园“精品绿轴”的“五绿润城”示范工程,以青山为底、绿道为轴、江河为脉,促进生态空间与城市空间相融共生、和谐统一。

  生态环境持续焕新,“诗意的栖居”也近在咫尺,良好的生活环境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据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成都市已开工老旧院落改造项目601个,同时新启动26个片区更新项目,统筹实施棚户区改造4394户、城中村改造1413户。

  成都在系统谋划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的同时,以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核心功能为导向,以调整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为重心,大力推进未来公园社区建设,促进城市内涵发展、区域差异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优质公共服务均衡布局,加快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努力让市民在家门口上到好学校、找到好工作、享受好服务、感受好生态。

  数据显示,目前,成都已累计建成各级绿道5900余公里,各类公园1500余个,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33%,今年上半年,成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45天,优良率80.1%……

以优良的宜业环境激发城市经济活力

  “这里公园非常多,办公楼对面就是湖边绿地,在这样的环境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真是一种享受。”两年前,结束了12年“北漂”生活的郑亮,选择留在成都发展,“这里不仅环境宜人,还有可以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

  近10年来,成都增长了近600万人。他们从五湖四海奔向成都,而吸引他们的,除了巴适安逸的生活环境外,更重要的还是适宜干事创业的发展土壤。

  推进产业建圈强链,成都聚焦集成电路、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等20个重点产业,全面实施产业建圈强链“链长制”,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城市发展提供持续动能。目前,成都已形成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和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数字经济规模88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7911家。

  2021年,成都GDP为19916.98亿元,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755元,比上年增长8.7%,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发展活力持续积蓄。

  同时,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更好地促进了城市产业发展和市民乐业。在成都,开办企业登记逐步压减至0.5个工作日,一般社会投资建设项目审批用时控制在80个工作日以内,小型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审批用时不超过20个工作日,实现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100%“最多跑一次”,90%以上“可全程网办”……

  截至2021年底,成都市实有市场主体总数达到331.9万户,位列副省级以上城市中第2位,世界500强企业增至312家,全年引进外资重大项目59个,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长67.2%。不断涌现的市场主体,为城市发展带来了蓬勃的创业活力和巨大的就业吸纳能力。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给成都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机遇,为各类人才带来“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发展舞台,也为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为幸福城市美好生活夯实了基础条件。

以智慧蓉城建设赋能城市高效能治理

  走进天府新区雅州路段地下综合管廊,一个头顶着两只“大眼睛”、脚踩四个小轮子的智能机器人正在对主体结构、附属设施进行巡检,机器人每走到一处检查点停下来,监控中心屏幕上也会同步出现机器人“眼睛”看到的画面,并实时显示此处的各种环境质量参数,以及红外线感温反馈情况,预警系统时而弹出一些预警信息,精确反馈出哪个点位有异常。

  “这是我们实行管廊全链条智慧化管理,积极开展新技术研究的一个创新探索,通过巡检机器人,实现管廊病害的自动采集、自动分析、自动报警等功能,进一步提高了巡检效率。”该管廊监管中心工作人员史廷轶表示,智能巡检机器人可以替代人工日常巡检的80余项工作,效率提高了近50%。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西部超大城市,2021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为2119.2万,在蓉外地人员563万,机动车保有量超过630万辆,轨道交通里程超过550公里,燃气管线3.46万公里……城市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带来超大城市治理的新挑战。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成都以“智慧蓉城”建设为牵引,以建设建强“城市数据大脑”为支撑,不断优化完善“城市大脑”功能和天府市民云平台,加快构建精准预警风险隐患、及时有效处理处置、高效应对突发情况、责任追溯可评可考的闭环工作体系,不断提升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水平,让城市运转更“聪明”。

  今年7月,“智慧蓉城市域物联感知中心”被批准设立,将通过感知终端、通信网络、管理平台等构建起“城市神经网络”,提升城市感知判断、快速反应的能力。同时,成都还深入打造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公共服务一网通享,社会诉求一键回应等多个“一平台”,优化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实现城市运行从九龙治水向整体智治转变。

  当前,成都正在加快将城市发展成果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美好生活体验。擦亮幸福底色,“烟火成都”更有温度、更有质感、更有内涵!

  (本报记者董小红,参与采写刘飞)

  新华每日电讯2022年10月13日第A08版

【编辑: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