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翁诗杰:发展全面深入的中国—东盟关系为何至关重要?
本文摘要:推动“中国—东盟发展共同体”建设正当其时。

  中新社吉隆坡10月16日电 题:发展全面深入的中国—东盟关系为何至关重要?

  ——专访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诗杰

  中新社记者 陈悦

  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批评美国的所谓“印太经济框架”与经济无关,是为了排斥对抗中国,他还呼吁东盟应向中国“靠拢”。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诗杰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认为,马哈蒂尔的批评确实揭露了美国等西方国家“一贯用心”。翁诗杰呼吁,东盟和中国可打造“中国—东盟发展共同体”,进一步拓展双方合作范围,提升合作层次。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近期马哈蒂尔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批评美国的所谓“印太经济框架”与经济无关,是为了排斥对抗中国。您怎么看待这一观点?

  翁诗杰:不久前出台的“印太经济框架”,其中所列举的四大支柱中,尤其令人费解的是它还包含所谓“提高道德和透明度,打击洗钱和腐败”。这一表述乍看并无不妥,可其关键是谁来鉴定资本的“不沾贪腐”?

  如果对资本的贪腐审查,还是比照美方对进入美国巿场的产品是否遵守劳工标准的裁夺方式,全由美方说了算,过后才由涉案的出口商提出证据上诉,可以想象的是,这打着道德规范的“资本审查”到头来也不外是用以制裁对手的“武器”而已。

  与“印太经济框架”相呼应的,是美国和西方国家一直在渲染中国经济实力“入侵”东南亚,这种论调并非始于今日,但在今日更加具体化。

  西方的政党、资本、军工和媒体已形成了一个利益综合体。从其舆论布局,不难看出年前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所谓“债务陷阱说”充其量只不过是个起手式而已。这同他们将华为的通讯科技污名化,指其危及购置国的国家安全,何尝不是同出一辙?

2022年,振华重工南通传动装配车间一片忙碌,工人全面装配马来西亚和尼日利亚等国家轮胎吊,加紧生产“一带一路”国家码头起重机配套件。许丛军 摄

  预计接踵而来的论调将包含所谓“腐蚀资本”(corrosive capital)的包装,刻意将登陆东南亚的中资抹黑为意在“腐蚀”东道国治理的“毒株”。这和前述“印太经济框架”中打着道德旗号的“资本审查”前后呼应,其目的十分明显。

  马哈蒂尔指西方意在挑衅。确实,这种挑衅可谓“一刀两刃”,一方面是先对中国入之以罪,借以离间目标国的对华关系;另一方面以“莫须有”的指责鼓动煽惑目标国的人民和在野力量,将中资的登陆视为经济侵略,从而干扰乃至破坏执政党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关系。

  中新社记者:西方的这一论调在马来西亚和东盟会有市场吗?马哈蒂尔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呼吁东盟“应向中国靠拢”,中国和东盟应如何进一步加强双方合作?

  翁诗杰:东盟和中国已经建立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尤其是双边贸易总量和传统基建项目合作成为双边关系的焦点,也取得良好成果,这些都是人所共见的。以马来西亚而论,这四年来虽然几经政权更迭,但对华关系尤其是经贸合作,仍然保持稳定。

  但在国际关系风云多变之际,东盟和中国之间的关系要走深走实,还需要进一步在东盟各国夯实发展对华关系的友好基础。东盟和中国彼此在政治、人文、社会和安全领域的互动与合作仍待深耕,尤其是在双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局之后,更显迫切。这其中很可以着力的一点就是打造“中国—东盟发展共同体”为双边关系拓展多领域的互动合作。

  尤其是习近平主席于2021年在联合国大会提出“全球发展倡议”( Global Development Initiative),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推手,获得亚非拉国家广泛认同。

  在我看来,以东盟国家制定的“东盟共同体愿景2025”所阐述的政治安全、经济、文化与社会层面的诉求为经纬,在凸显东盟主体性的前提下,推动“中国—东盟发展共同体”建设正当其时。

2022年第十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开幕。彭寰 摄

  中新社记者:在“东盟共同体愿景2025”基础上,中国和东盟可以在哪些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从而推动“中国—东盟发展共同体”建设?

  翁诗杰:“东盟共同体愿景2025”涵盖“东盟安全共同体”(ASC,ASEAN Security Community)、东盟经济共同体(AEC,ASEAN Economic Community)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ASCC,ASEAN Socio-Cultural Community)。

  在“东盟安全共同体”这一领域,中国与东盟可聚焦于反恐、禁毒、打击跨境犯罪等领域的合作,同时构建应对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隐患的协作机制。此类合作的推进,可为区域的共同安全体系开创新气象,引领国际社会建立新的共同安全观。

  在“东盟经济共同体”方面,中国和东盟则可顺应后疫情时代新常态的需求,并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奋斗目标,着力发展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经济、蓝色海洋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中方具备产能与科技优势,可协助整个共同体在这些领域的发展。

  “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可作为中国与东盟双方软实力交融的平台载体。它是中方深度融入东盟社会的切入口。社会文化交流可以进一步增进当地民众对中国的好感与信任,乃“二轨外交”(民间外交)的精粹,也是贯彻“民心相通”的理想推手。

2016年,“一个都不落下——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研讨会在印尼举行。顾时宏 摄

  中新社记者:要打造“中国—东盟发展共同体”,东盟和中国之间可以进行怎样的民间交流?

  翁诗杰:必须指出的是,包括马来西亚在内,东盟某些国家仍然一定程度受到西方论述的影响。要排除某些别有用心的干扰舆论,首先双方民间组织、智库应加强交流。东盟各国友华、知华的民间组织、智库要积极发声,助力客观、正向的资讯传播。

  其次,中资企业要积极参与到东道国“亲善睦民”社会责任活动中,务求当地民众在这些活动中有参与感和获得感。

  再次,中国也要进一步丰富国际传播在各国的本土化色彩,要讲好在地对华互动的好故事,要积极宣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人文友好交往。(完)

  受访者简介:

  翁诗杰现任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丝路商会会长、马来西亚民族中兴基金会总裁等职。

  他曾任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副议长、马来西亚交通部部长、英联邦国家议会协会常委等政务要职,精通中、英、巫(马来语)文等多项语种,是马来西亚文坛驰名作家。在任期间,他曾积极推动马、中两国的议会外交与民航合作,并促成启动了两国大专院校学历互认的机制。

  近年来,他积极以商会和智库为平台,努力推动“一带一路”节点国之间的互联互通与人文互动。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