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观察)从“必须”到“坚持” 中国实体经济再获力撑
中新社北京10月19日电 题:从“必须”到“坚持” 中国实体经济再获力撑
中新社记者 王恩博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相较十九大报告相关表述,从“必须”到“坚持”,两字之变折射出执政者继续力撑实体经济的明确态度。
“脱实向虚”一度是中国经济最令人关注的结构性问题之一,突出表现为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自我循环或者过多流向房地产市场等问题造成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上升,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凸显。
不少专家都对此表达过担忧。如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曾撰文警示,“过早去工业化”和“过快去工业化”现象可能削弱增长动力,并进而强调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资料图:一家制造企业内的生产景象。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要确保金融发展不偏离服务人民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同时充分发挥金融市场机制作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也表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事实上,中国官方早已意识到这一风险隐患,并采取积极措施因应之。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中共十八大以来,决策层多次为发展实体经济划重点。随着“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被写入十九大报告,中国金融业努力增加有效供给,保持对实体经济资金供给充裕。
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介绍说,十年来,中国银行业保险业着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银行贷款和债券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为13.1%和14.7%,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同业理财、信托通道较历史峰值缩减99%和80%,金融“脱实向虚”势头得到扭转。
今年以来,尽管面临超预期因素冲击影响,实体经济仍然得到有力支持。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在内的几家国有大行近日齐发公告,表示将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国有大行“头雁”效应下,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等数据超预期上升。
在实体经济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的基础上,二十大报告对此作出再部署。“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细致要求,凸显进一步壮大、升级实体经济的方向。
其中,作为实体经济主体的制造业尤为受关注。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之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2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达28.5%,较2012年提升6.2个百分点,在全球工业经济增长中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中国制造”水平快速提高后,正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迈进。二十大报告提及的“推进新型工业化”等要求,在顺应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的同时,亦被认为清晰折射出中国未来发展特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曲强表示,实体经济、制造业需要极为复杂的资源与产业链配合。要想成为实体经济、制造业的大国、强国,就必须进一步扩大与原料生产国家地区之间的合作。上述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向将自然导向不断扩大开放的结果。
专家同时指出,在制造业升级带动的国内国际供需循环支撑下,宏观经济有望降低对金融杠杆的依赖性,带来更低风险、更加稳定的增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王军预计,由此延续开来,金融属性较强的房地产行业和金融行业,未来都将围绕更好服务壮大实体经济而获得自身高质量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