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访谈|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访党的二十大代表、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中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刘秀祥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求是网记者特邀请党的二十大代表、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中党总支副书记、副校长刘秀祥接受专访,分享认识和体会。
【代表简介】
刘秀祥出生在贵州省望谟县一个小山村,他4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伤心过度患上间歇性精神疾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命运的苦难没有将他击垮,他一边努力学习,一边捡废品维持生计。考上千里之外的大学后,为照顾母亲,他“千里背母上大学”,寒门孝子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曾经拼命走出大山的刘秀祥,2012年大学毕业后却毅然选择回乡任教。他的目标很明确,以自身经历激励引导更多山里孩子读书学习,用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10年来,刘秀祥四处劝学,1800余名失学辍学学生因他重返校园;他还资助贫困学生4200多人,开展各种公益讲座2000多场次,被评为全国“最美教师”,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
求是网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总结了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请您结合实际谈谈认识和体会。
刘秀祥代表: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给人无穷的力量。我的家乡望谟县地处大山深处,曾是贵州省的深度贫困县。如今的望谟,交通条件极大改善,特色产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切实加大对乡村、山区、边远地区教育投入,望谟的教育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现在全县最漂亮的房子和最好的环境就是学校;教育质量全面提升,2012年全县只有70人考上大学,到2022年有1300多人;如今,劝学已经成为了“过去时”,百姓家家重视教育,时时谈论教育,大山里的孩子有了更好的出路和更多的选择。
望谟的变化是新时代10年伟大变革的缩影。作为一名基层教师,10年来我有幸见证和参与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看到家乡、看到祖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心中感到无比自豪,也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基层、教书育人、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奉献的信心和决心。
求是网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请谈谈您的认识和体会。
刘秀祥代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以我自己为例。在党和国家政策扶持下,我通过努力读书考上大学,走出大山,改变了命运。大学毕业后我选择回乡从教并四处劝学,正是因为亲身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想用我的故事去引导更多孩子树立远大志向,通过教育帮助他们成就美好未来。
“扶贫先扶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中,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提高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增强脱贫致富内生能力,教育扶贫能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新时代新征程上,不管是乡村振兴,还是高质量发展,我认为教育依然是重要支点,具有基础性作用,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按照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我们教师怎样,孩子就怎样;孩子怎样,未来的中国就怎样。可以说,未来的中国就在今天的课堂里。作为教师,必须按照总书记的教导,努力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求是网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并对广大青年提出殷切期望。作为一名“85后”青年,请谈谈您的认识和体会。
刘秀祥代表:习近平总书记这番话令我心潮澎湃、充满干劲。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生逢其时、使命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拼搏奉献。我辈在感受祖国巨变的同时,必须担起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续写复兴中华的青春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奋斗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我也经常对学生们说,“要相信奋斗的力量”。没有经历过风霜雨雪的梅花是不会香的,没有奋斗过的人是不会成功的。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新时代青年必须牢记总书记教导,“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争先、建功立业。(求是网 记者:旷思思)
【编辑:张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