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声音)靠“梨园世家”还是“社会人家”?二十大代表谈戏曲传承
中新社北京10月21日电 (记者 罗海兵 夏宾)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闪耀在中国文化艺术长河中的京剧、秦腔、赣剧等传统戏曲脉脉相承,传承人的培养是重要一环。但学戏苦、就业难、成角慢,正在为戏曲人才储备、培养带来挑战。
“一堂课下来,汗衫都滴水。”回忆儿时学京剧练基本功,中共二十大代表、黑龙江省京剧院副院长张欢依然感觉辛苦,但也认为,能坚持下来的人都会被戏曲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所吸引,呈现出一种戏曲人特有的“精气神”。
“戏曲传承首先要有人”,在张欢看来,传统依靠世家传承和师徒培养的模式,培养的人才数量有限。
观察当前京剧生源出现“女生多、男生少”的性别缺口,尤其文丑、花脸等行当在全国范围都很稀缺的情况,张欢建议,作为汲取人才的基础,戏曲专科和本科院校应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
她关注到,近十年来,包括“京剧进校园”等在内的许多活动在全国各地开展,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素质教育,有效提升孩子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自信。
张欢表示,想要彻底解决戏曲传承中的人才不足问题,还要从根上思考,通过打造守正创新的优秀作品,提升社会对包括戏曲在内的中国传统艺术的认知度,创造利于传承的社会环境。“大众喜欢,行业自然就兴旺。”
“中国戏曲传承不可能靠‘梨园世家’一个群体支撑”,中共二十大代表、宁夏秦腔剧院党支部书记、院长侯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侯艳出生于梨园世家,母亲是秦腔名家罗晓英。她介绍,目前专业院团主要通过委托培养和招收专业院校毕业生获取人才。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侯艳认为,作为戏曲人才的聚集地,专业院团也要努力打造“梧桐树”、“梧桐园”,让“凤凰”来了能在树上“产蛋”、“孵小凤凰”。如此,才能真正把人才留住。
她关注到,伴随国家对非遗项目扶持力度的提升,戏曲从业者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也有助于吸引人才聚集。她以“文化大篷车”项目举例,仅宁夏秦腔剧院全年就要演出180场。“政府买单、群众看戏”,让地方剧团服务百姓和从业者登台的机会不断增多。
目前,宁夏秦腔剧院正在探索通过一个剧目排练两个版本,分梯队培养锻炼更多青年演员,做好人才储备。
“戏曲的传承应由‘梨园世家’和‘社会人家’共同承担,其中梨园世家责无旁贷。”江西省赣剧院院长李媛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戏曲一直讲究门派相承,譬如家学渊源造就的“谭门七代”,创造了中国最早的京剧流派。
她也表示,如果仅仅靠“梨园世家”支撑,没有“社会人家”的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会式微。近年来,江西省赣剧院通过启动“非遗赣剧进校园”系列活动,从学校着手开始培植艺术根基。
同时,江西省赣剧院也在探索通过大胆启用年轻人和后辈力量,让赣剧这一古老剧种在保护中得到传承和创新,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完)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