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新闻网上海10月22日电 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科学规划正在引领上海向世界级“大脑型”城市迈进
作者 樊中华
从幼年时在想象中“改造”家门口的上海南京西路,到致力于以科学规划将黄浦江两岸“缝合”一体,从新世纪初主持规划中国首个世界城市博览会园区,再到以花甲之年担纲上海“五个新城”之一的嘉定新城总规划师……
对中国工程院院士、城市规划学家、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吴志强来说,“城市”是其梦想起源的地方,而参与并见证上海城市空间的一路“蝶变”,将城市作为“梦想”送给万千百姓,至今仍是令他激情澎湃之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城市规划学家、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吴志强 徐明睿 摄“上海圆了一个完整的梦”
“上海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三个‘十年’,第一个便是浦东开发开放,它带来了上海的一次历史性重生,”吴志强回忆说,1996年留学归国后,“就被老友们拉着在杨浦大桥走了七八圈,其实就是一座桥,但所有人都按捺不住兴奋之情。”
在吴志强看来,这兴奋源于浦江两岸天堑变通途,为当时被认为已“老化”的上海带来了新的希望。“1982年,上海1700个城市建设案例全部都在浦西,‘跨江’到近在咫尺的浦东投资则要花费8倍代价。那时,上海人一直在苦苦求索城市的未来发展机遇,浦东开发开放,杨浦大桥飞架而起,让上海圆了一个完整的梦。”
事实上,让浦江两岸克服天堑、贯通一体,是吴志强从学生时代就开始的夙愿。新千年伊始,作为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园区总规划师,吴志强设计将世博会5大片区分布浦江两岸,让全球文化与建筑艺术、绿色理念、历史遗迹、上海特色、城市梦想等融合一体,也让浦东浦西、上海与世界“无缝”相接。
“这是上海想要再次回到世界中心的十年,我们希望将全球最新的关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想法都汇聚到上海世博会这个‘点’上,让上海和世界紧密相连。”吴志强说。
“上海正在转型成为‘全球城’”
2021年,上海提出了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空间发展新格局,在国家战略下,“升级”浦东新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引领区,提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全面建成规划,打造“五个新城”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
在吴志强看来,这意味着上海城市发展已到了向“全球城”转型的关键时刻。
“世界上大量的‘全球城’都在经历了近20年极其痛苦的转型后,摒弃了‘肌肉型’产业,成为‘大脑型’城市,从而聚集和控制全球财富与创意,例如纽约是从曾经的产业型港口城市转型成为全球第一的金融中心,东京也在转型后聚集起了全国最大规模的人才,成为全球经济中心。”吴志强说。
“面向未来,上海应代表中国在世界财富的分配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其未来职能落点必须以合理的空间为载体,”他解释说,上海的港口、河岸、内陆、远郊和中心城区应科学配合,实现向智力创新型城市的转型,使上海成为人类财富的创造地、分配地、保护地、储存地、发育地。
同时,在人类财富不断向城市群落形态聚集的发展趋势下,吴志强认为,长三角未来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城市群落,而“五个新城”的建设,即是充分整合长三角资源、畅通国际、构建全球“大脑型”城市的应势之举。
作为嘉定新城的总规划师,吴志强指出嘉定新城应明确核心功能,快速提升城市生活配套与品质,成为长三角周边城市生活服务的核心节点,同时抓住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产业,与周边城市共建国际级汽车产业群落。
“上海应是每个人的‘梦想之地’”
在吴志强眼中,百年来,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上海一直见证着梦想的力量,“刚开埠时候,三教九流,五方杂处,上海导入的‘基因’并不是很好,但上海在发展中不断淘汰着劣质‘基因’,最终形成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精神,这不仅是城市化的力量,更是因为离开家乡来到上海的人们,都希望这是一个全新的、更美好的‘梦想之地’。”
由此吴志强认为,当前上海城市空间还应做“三个实验”:一是与如“老虎窗”等上海传统的建筑文化相结合,注入更多绿色建筑基因;二是城市空间设计应与上海的城市数字化转型结合,在为老服务上为全国做出示范;三是应充分发掘利用具有深厚民族历史的建筑物,与新时代科技、文化、创意擦出火花。
此外,对于拥有2500万人口的超大都市而言,如何通过理性的规划设计,“让城市孕育出新市民价值观,使人人都成为管理者,对于要持续聚集人口与财富、不断发展的城市而言十分重要。”
而当下,吴志强也对如何将前沿的元宇宙技术赋能城市规划兴趣浓厚。“今天上海超过73万栋建筑,都是从设计图纸开始的,在实体建筑之前,建筑师已经想象过了它的空间,而元宇宙科技可将想象的权力赋予所有百姓,在人们不断寻找更好的地方追求美好生活的时候,可通过‘元城市’参与并享受到‘未来梦想城市’的构建,并使之成为其努力奋斗的源动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