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彩塑艺人刘惠斌:巧手演绎百态 泥塑传承匠心
本文摘要:刘惠斌,山西晋城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晋城传统彩塑”第四代传承人。”30多年来,刘惠斌创作千余件泥塑、彩塑作品,作品主题涉及民俗文化、庙宇塑像等,作品《降龙罗汉》曾获得第三届中国传统宗教泥塑造像技艺大赛特别

  齐齐哈尔新闻网太原10月23日电 题:山西彩塑艺人刘惠斌:巧手演绎百态 泥塑传承匠心

  齐齐哈尔新闻网记者 杨杰英

  作为一名彩塑“匠人”,刘惠斌认为,传统手工艺并不是老掉牙的东西,老题材也能有新表达,将自己的思想融入作品,要在传承的同时不断寻求创新。

  刘惠斌,山西晋城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晋城传统彩塑”第四代传承人。

  彩塑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雕塑工艺,寺庙中的彩塑造像是中国泥塑重要的组成部分。山西晋城拥有历代彩塑600多尊,其中泽州县府城玉皇庙内现存的《二十八星宿》彩塑,被誉为“海内外孤品”。

刘惠斌正在创作。 受访者供图

  刘惠斌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痴迷于泥塑艺术。“我从小就喜欢玩泥巴,记得第一次在寺庙里看到佛像,瞬间就燃起了我的兴趣。”后拜师学艺,师承晋东南地区传统彩塑名师梁金顺,跟随第三代传承人刘倍贵系统完整地学习传统彩塑制作工艺。

  “塑绘不分家,要想学彩塑,先要学习绘画。”为此,刘惠斌临摹了大量优秀的寺观壁画和肖像精品。《西厢记》《三国演义》《大闹天宫》等所见到的图画,都成了他的临摹范本。

  他边画边捏边收集资料,还去各个寺庙观察神秘的彩塑,不断学习研究彩塑制作技艺。在厚重的文化积淀下,刘惠斌创造出一件件带有地域特色的彩塑作品。

  传统泥彩塑,三分塑、七分彩,讲究形神兼备。刘惠斌介绍,首先要根据设计画稿立骨,也称搭架子。骨架制作好后,用稻草绳、麦秆等缠绕扎捆在已做成的木骨架上,扎成大体人形。

  对一件泥塑作品,上泥塑造至关重要。刘惠斌所用的泥是当地的白泥,颗粒均匀、立性强。一般分为三步,每一步所用的泥都不一样,分别为粗泥、大泥、细泥,从而达到工艺要求,再经过很长时间的阴干、使其干透。

  想要做好彩塑,需要的不止于此。抄桨漆、包麻布、上漆灰、磨光、糊粉、沥粉、装金、彩绘……刘惠斌说,塑形、彩画,最考验手艺。特别是人物面部刻画,轮廓、眼睛、眉毛、口红,都见功夫。

刘惠斌临摹了大量优秀的寺观壁画和肖像精品。 受访者供图

  “点睛之处一笔成型,泥土便有了灵魂。”30多年来,刘惠斌创作千余件泥塑、彩塑作品,作品主题涉及民俗文化、庙宇塑像等,作品《降龙罗汉》曾获得第三届中国传统宗教泥塑造像技艺大赛特别金奖。

  传统的彩塑制作是以泥土为原料制作,近年来,刘惠斌则尝试着使用砂岩和煤矸石为原料来创作,虽是废物再利用,但却能让作品保存时间更久。

  他认为,每一个匠人的作品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千篇一律不能称之为“非遗”,传承需要的是创新。

  受父亲影响,刘惠斌的儿子刘子群在实践中开拓传统技艺新市场。刘子群从小就跟着父亲在乡间古寺庙中游走,耳濡目染对古壁画充满兴趣。2015年,毕业后其回到山西晋城创办文化艺术公司,致力于挖掘家乡寺观壁画中的文化价值。

  从24岁开始收徒的刘惠斌,30多年来已培养了8批徒弟,其中包括5个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在他看来,“非遗工作不是单纯的保护,要让它有新生命,就需要更多人参与其中。”(完)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