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新闻网徐州10月27日电 题:江苏丰县大沙河畔鲜食红薯增添乡村振兴“甜富美”
齐齐哈尔新闻网记者 朱志庚
香喷喷的烤红薯,甜滋滋的红薯粥,糯软的薯脯,酥脆的薯条……曾经让国人食以果腹的红薯如今再次回到餐桌,变成备受人们喜爱的健康食品,“粗粮之王”以不同的“造型”和吃法征服了人们的味蕾。在江苏丰县,农民因地制宜种植鲜食红薯,发展红薯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好项目。
金秋十月,霜降收薯正当时。丰县华山镇付庙村田间地头,村民忙着收获成熟的红薯。割去藤蔓的红薯地里,红薯采收机来回穿梭,一垄垄红薯破土而出。刚出土的红薯个个体态饱满,颜色鲜艳,摆满了田间地垄。村民们忙着给新出土的红薯去泥、分拣、装箱,大家享受着丰收带来的喜悦。
今年四五月份,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帮扶支持下,付庙村拿到优良的红薯苗,尝试进行规模种植。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150余亩,带动村民自发种植100余亩。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有关专家定期技术指导下,红薯长势喜人,如今大获丰收。
“当初不知道行情怎么样,我家就种了几亩地试试。这一株就能长出4斤至6斤的红薯。粗略估算,一亩地产量在6000斤以上。如果加工粉条,今年粉条价格在12元一斤,一亩地的红薯加工成粉条,除去成本,也可以收入5000元至6000元。”在地里忙活的付庙村村民韩玉富说,明年他还要扩大种植。
华山镇位于丰县东南部,大沙河南北贯通镇区达10公里。大沙河畔属于黄泛冲积平原,地势高亢、地形平坦,沙性土壤疏松深厚。过去这里以种植果树闻名,盛产优质苹果和白酥梨。然而,近年来随着国内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大沙河的苹果也面临着更新换代。而当地种植的传统旱地作物小麦、玉米等,因沙地土壤肥力低,庄稼产量也比周边要低。
7月下旬,省农科院专家冒雨来到田间为付庙村种植的鲜食甘薯“把脉问诊”。(资料图) 朱志庚 摄改种作物、提质增效需要技术支撑。2021年5月27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亚夫科技服务丰县华山工作站正式揭牌,58岁的农业专家朱伟一头扎进这个苏北小镇,成为亚夫科技服务丰县华山工作站站长,专职为农民服务。“虽然我已经到了快退休的年龄,但是到了基层,还是能做点事的。我们有义务将农科院的好品种、好技术带给农民。”朱伟说。
由于苹果、酥梨等果树品种老化,效益相对较低,出现果园疏于管理甚至撂荒现象。付庙村党支部书记孙坡经过与村两委成员讨论以后,决定对撂荒、低效的果树地加以改造,邀请农业专家来“把脉问诊”,因地制宜发展鲜食甘薯种植等。
孙坡表示,借助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这个平台,付庙村今年初步流转土地150亩,栽种了苏薯16、苏薯22等红薯品种,并带动农户种植100余亩。通过土地流转,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村民增收。
“今年,我们在付庙村发展的鲜食甘薯品种以苏薯16为主,这个品种薯型漂亮,产量高。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它很香、甜、糯、软,口感特别好。”朱伟说,市场上红薯每斤的价格在1元到1.5元之间。红薯一亩地正常产量为5000斤至6000斤,这对种植户来说,收入有保障,效益非常好。
据了解,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在为村民免费提供红薯苗的同时,已经制定了收购计划。“他们统一收购,帮助我们销售,村民也省心不少。”孙坡表示,下一步,村党支部将发动村民扩大红薯种植规模,进一步完善红薯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做大做强红薯产业,让老百姓稳步增收,让他们种红薯也能过上幸福的好日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