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党基础设施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自去年以来,美国以各种名义通过的多项法案,都包含了歧视性的电动汽车补贴条款。这些条款破坏了全球公平竞争的产业发展环境,损害了他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招致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世界多国的反对和批评。专家分析指出,为了促使制造业回流美国和实现自身的再工业化,美国通过一系列歧视性法案,一方面诱迫各国企业赴美建厂,一方面大搞脱钩、断链,扰乱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剧了全球经济衰退风险。
多项法案 引发多国不满
当地时间10月19日,拜登政府宣布,美国能源部将从去年通过的《两党基础设施法案》中提供28亿美元赠款以支持本土电池供应链。据统计,款项将提供给12个州的20家生产制造企业,投资的电池相关组件可用于电网和电动车。同时,拜登政府发起一项美国电池材料倡议,致力于动员整个政府,确保用于电力、电气和电动车的关键矿物材料的稳定持续供应。
近几个月来,美国政府已经出台多项涉及电动汽车的政策法规,引导相关制造业回归美国本土。
芯片是电动汽车的重要零部件。8月9日,美国政府正式通过了《芯片与科学法案》,将拨款527亿美元以支持芯片公司的研发和生产。接受政府资助的公司10年内不得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受关注国家”扩大先进产能。基于此法案,英特尔、美光科技、高通和格罗方德半导体、台积电、三星等多家企业已经公布了巨额投资计划,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俄亥俄州、纽约州等多地新建工厂或扩大产能。
8月16日,作为《通胀削减法案》中的一环,美国政府重新修订了电动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购置补贴和税收抵免政策,并新增了提供优惠的条件——汽车必须在北美(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生产,并且一定比例(逐年提升)的电池零部件和关键矿产必须在北美生产和采购。
对一些深陷能源危机的欧洲企业而言,这些补贴政策颇具吸引力。近日,英国本土电动车新锐Arrival率先做出重大决定,离开英国“大本营”,奔向美国“新天地”。特斯拉也选择将正在德国生产制造的4680电池产线搬回美国。10月19日,德国宝马集团宣布将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进行新一轮价值17亿美元的电动汽车投资。
这些现象引发欧洲多国警惕。10月19日,德国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哈贝克与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勒梅尔举行视频会议。双方均表示,美国政府推出的《通胀削减法案》计划向在美企业提供大量补贴,会吸引企业从欧洲迁往美国,破坏了美欧之间“公平竞争”的环境,呼吁欧盟做出回应。
除了巨额补贴,《通胀削减法案》也为境外电动汽车进入美国市场设置了巨大的贸易壁垒。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近日在商务部网上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方对美方近期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中有关歧视性电动汽车补贴条款表示关切。相关措施以整车在北美当地组装等条件作为提供补贴的前提,对其他进口同类产品构成歧视,涉嫌违反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等原则。
面对此种情况,日本通过外交途径悄悄向美国政府提出抗议,而韩国方面则极为愤怒。为抗议美国停止向韩国国产电动汽车提供补贴的“排韩”法案,此前韩国政府联合代表团紧急赶赴美国。不仅如此,韩国总统尹锡悦还曾三次向拜登发出呼吁,希望为争端找到解决办法。韩国政商界人士呼吁,韩方应采取强有力的切实行动,要求美国修改法案或推迟法案对韩国汽车业的施行时间,否则就需在韩美自由贸易协定和世贸组织规定中寻找解决办法。
乘人之危 强制产业回流
“无论是《两党基础设施法案》还是《通胀削减法案》,都是保护主义色彩鲜明的法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对本报表示,美国近期通过的《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等法案,都在围绕供应链做文章,试图通过这些强制性手段,使制造业回流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打着“削减通胀”的旗号,实际上是为了实现美国的再工业化,解决美国的产业空心化和民生保障问题。
“《通胀削减法案》等法案的出台,与美国国内的高通胀密切相关,与疫情和俄乌冲突造成的供给收缩有关。”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秘书长冯维江对本报表示,要缓解供给曲线左移造成的冲击,仅靠美联储提升利率压缩需求的方式(相当于需求曲线左移)远远不够。因为美联储加息只能一定程度抑制当期价格,代价是产出会进一步下降,这将造成经济在未来进一步收缩,可能引发更深程度的经济危机。《通胀削减法案》里面的产业补贴等内容,相当于提振供给(推动供给曲线右移)。对美国来说,这样可以抑制价格上涨的同时提升产出,但代价将由包括美国盟友在内的其他国家承担。在俄乌冲突外溢的背景下,优势产业遭遇能源瓶颈的欧洲国家成了牺牲品。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经济成为欧洲能源危机的最大受益者。在美国较稳定的能源价格和政府支持吸引下,欧洲企业正把生产转移到美国。不少企业高管说,美欧之间产业竞争的势头正在偏向美方,对那些投资化学品、电池等能源密集型产品制造项目的企业而言尤其如此。
“随着俄乌冲突持续,欧洲各国的能源价格飙升、通胀高企,工业基础遭受重创。受此影响,欧洲一些钢铁、化工、化肥、汽车等能源密集型企业被迫减产或停产,甚至决定将生产线外迁。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却发布一系列刺激制造业和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措施。其中,《通胀削减法案》向覆盖电池、可再生能源、氢能、电动车等领域的在美企业提供补贴。美国因此成为欧洲企业生产线外迁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冯维江说:“《通胀削减法案》可能让欧洲‘去工业化’和损失‘永久化’。”
对于韩国的愤怒,张燕生表示,目前,韩国电动汽车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约为9%,排名第二。也正因如此,韩国政府、企业对拜登签署这项法案的反应最为激烈。《通胀削减法案》正式实施后,现代汽车的几个成功车型现在很难在美国投放市场,因此韩国指责美国毫无信用、忘恩负义。值得一提的是,为支持拜登的工业政策,韩国的电池和芯片制造商在美国投资了数十亿美元,现在美国却在韩国背后插上了一刀,这让韩国有一种被出卖、被背叛的感觉。
损人利己 扰乱全球经济
“美国打着‘削减通胀’的旗号,却在破坏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严重损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和经济全球化进程。这不仅不能解决美国国内通胀问题,还将提高生产成本,进一步抬高美国及全球通胀水平。”张燕生表示,削减通胀不过是美国政府为了选举而做出的姿态而已,也是美联储为了防止失控而采取的举措。美国甚至想借通胀,割全球的“韭菜”,实现“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理想。对美国而言,确保全球霸主地位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与欧洲相比,美国电动汽车市场的规模有些相形见绌。数据显示,2021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60万辆。同期欧洲电动汽车销量却高达230万辆。
“就现状来看,美国的电动车市场目前仍处于相对早期的发展阶段,距离其2030年新车销售中有50%为零排放汽车的目标尚有距离。”基于此,张燕生认为,如果国际社会能团结一致对抗美国的歧视性法案,美国或难以利用自身的产业政策来显著塑造全球电动车行业的产业链布局,而欧盟和其他国家也能有足够的市场筹码来应对美国的本地化壁垒。
美国《时代》杂志报道称,《通胀削减法案》还针对汽车供应链做出规定:2023年以后,使用含中国电池零部件的汽车将无法获得补贴,而来自中国的某些关键矿物也将面临采购限制。替代方案是逐步采用来自北美的电池组件。代表主要汽车制造商的组织“汽车创新联盟”近日警告称,根据该法案,只有在北美组装的汽车才有资格获得该优惠,一旦法案生效,现有的大多数电动汽车车型将无法获得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此项规定将危及美国2030年实现电动汽车销量占比达到40%至50%的目标。
不过,研究表明,美国若要生产电池的话,很难减少对中国“锂”金属原料的依赖。《日经亚洲》报道称,中国加工了全球约2/3的锂,这是电池的关键材料。随着全球市场趋紧,企业已经发现很难购买中国锂的替代品。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21年锂电池出口额为284.28亿美元,其中美国以49.75亿美元成为中国锂电池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
“《两党基础设施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三项法案将投资总计超过1350亿美元,以建设美国的电动车、重要矿物原材料的供应与电池制造。在能源危机风险加剧的背景下,此类举措可同时兼顾保障就业和维护本土供应链安全,并帮助美国在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相关领域与具备先发优势的中国、欧洲各国展开竞争。”张燕生分析,从全球格局来看,在能源危机、地缘政治、贸易保护主义等多方影响下,产品替代、产业链转移或将频繁出现,各主要经济体在新的能源结构和供应链格局定型之前,将继续各自发力布局。
“世界主要经济体要加强宏观政策协调,比如利用G20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场合,要求美国行政及货币政策当局采取更负责任的举措,不能以邻为壑、落井下石;同时注意国内经济安全,防范货币大幅贬值、资本外逃等风险。” 冯维江说。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