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4日电 题:李家超:香港打造国际创科中心有强大底气
中新社记者 李越 朱延静 吉翔
“国家已将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纳入‘十四五’规划,对香港有很高的期望。”香港科技创新发展,一直牵动着习近平的心。
香港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有什么优势?中央在帮助香港创科发展方面给予了哪些支持?香港参与国家航天任务、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前景如何?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对这些问题一一作出解答。
采访实录如下:
记者:在您看来,香港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有什么优势?中央为何如此重视?
李家超:习近平主席一直关心关怀香港的科技创新发展。2022年6月30日,习主席来港考察香港科学园,并对园内的科研人员、业界及青年作出勉励,充分体现习近平主席和中央对香港同胞的深切关怀、对香港发展全力支持以及高度重视,令我们感到非常振奋。
习近平主席在7月1日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香港回归祖国25年来“创新科技产业迅速兴起”,并指出“背靠祖国、联通世界,这是香港得天独厚的显著优势”。这为香港发展国际创科中心注入强心针。
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将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纳入“十四五”规划,反映国家对香港有很高的期望。香港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得天独厚优势,加上拥有很强的基础科研能力,而且在人才培养、创科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优良成果,有能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贡献。我有信心香港能够发挥自身强项,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精诚合作,强化产学研创新协同,着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习近平主席亦一直惦挂香港人民福祉。二十大报告提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系统阐述了“一国两制”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支持香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创新科技发展能够为香港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能,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香港青年提供更宽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应该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把支持创新科技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发挥好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得到习近平主席的关心关怀及中央政府的支持,加上特区政府、香港科技业界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香港一定能够在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路上,昂首阔步,勇敢前进。
记者:香港回归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中央在帮助香港创科发展方面主要给予了哪些支持?收获了哪些成果?
李家超:在发展创新科技的道路上,中央一直是香港最强大的后盾和支撑。其中习近平主席的谋划和支持,以及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为香港发展创科提供坚实的依托和强大的底气。
2018年5月,习近平主席就24名在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来信作出了重要指示,明确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和支持香港科技界为建设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强调香港要“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培育新兴产业”;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同年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提出,“大力发展粤港澳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科技合作管理体制,促进港澳和内地创新链对接联通”。当然,国家也在其他方方面面搭建起完善的架构和机制,大力支持香港发展创新科技。
在中央的支持和特区政府的推动下,香港的创科发展生机勃勃,实力雄厚,目前是亚洲唯一拥有5所世界百强大学的城市。香港现时有1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及6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香港现时也是亚洲第一、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集资中心。在最近发表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香港的创新实力位列第十四位,属于“创新领先者”,其中在“市场成熟度”一环更排名全球第二。在同一报告中的科技集群排名中,“深圳—香港—广州地区”再次位居全球第二,证明香港与大湾区城市的创新活动十分活跃。
我们的创科旗舰项目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已在香港科学园启动,由本地机构与包括中国科学院等世界级科研机构,合作成立28间研发实验室,进行环球科研合作。此外,位于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的建造工程已经展开,以期与深圳园区共同实现“一河两岸”的“一区两园”宏大愿景。
记者:您如何看待香港参与国家航天任务、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前景?
李家超:国家早前宣布启动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并首次在香港特区选拔载荷专家,令香港人有机会实现航天梦,为航天强国作贡献,极具历史性意义。在特区政府举办的初选工作中,香港社会反响非常热烈,我们共收到120人报名,候选者的专业背景非常强,超过一半是来自生物、医学、生物医学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等,其余候选者的专业则为物理、材料科学、化学、心理学、天文学等。下一阶段我们将向候选者进一步索取个人的健康资料,并对相关人士进行身体检查、心理评估等。
国家在港选拔载荷专家,标志着国家鼓励和欢迎香港同胞在国家发展中作出贡献,标志着国家对香港科研水平的信心,亦标志着国家对香港青年发展的关心。香港社会对此心怀感激。事实上,香港各大学的研究团队一直积极参与国家的多项航天任务,例如为国家首个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和月球探测任务“嫦娥四号”“嫦娥五号”等提供支持。我期待香港在未来继续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全方位作出贡献。
香港社会亦会全力以赴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我过去多次表示:“无创科、无未来”,特区政府会全力、全速推动香港创科发展,推进香港和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产业链优势互补,建设更蓬勃的创科生态圈,加快智慧城市发展,推进香港在创新科技发展实现新飞跃。
我在今年10月发表了首份《施政报告》,提出多项进一步推动创科发展的措施,包括设立100亿港元“产学研1 计划”,资助大学研发团队推动科研成果商品化;未来五年吸引100间具潜力创科企业落户香港,包括20间龙头创科企业。特区政府亦会继续全力推展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工程,以及新田科技城建设。
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且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会领导香港社会各界,团结一致共谋发展,发挥好“一国两制”下的独特优势,把握好国家发展机遇,将香港发展为全球瞩目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实现高水准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一份力量。(完)
【编辑:卞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