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学术不端“动刀”!65年前老一辈科学家的告诫不能忘
本文摘要:近期为何学术队伍频繁曝出负面新闻?学术不端是什么、怎么杜绝?

  文/赵斌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过官网公布了《2022年查处的不端行为案件处理结果通报(第三批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以及中国医科大学等名校出现在该份《通报》中。

  近期为何学术队伍频繁曝出负面新闻?学术不端是什么、怎么杜绝?

  向学术不端“动刀”

  什么是学术不端?

  如果简单举例:抄袭论文、论文代写、花钱买论文等都属于学术不端。网络上,各种代写论文、代发论文广告并不鲜见,甚至包括在“南大”“北大”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都有“黑中介”明码标价:发表一篇论文从10多万元到30多万元价格不等,代写费用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

  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了多位科研、高校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后发现,受访者对学术不端都有一定认知,但能明确说出定义并较为全面讲明其危害性的受访对象并不多。

  尤其提到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绝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只要不存在个人之间的竞争或者妨害,一般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处之。

  据相关资料显示,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的一些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风气,或指某些人在学术方面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抛弃科学实验数据的真实诚信原则,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损害学术形象的丑恶现象。

  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fabrication)、篡改数据(falsification)和剽窃(plagiarism)三种行为。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发生过,涉及从院士、教授、副教授、讲师到研究生、本科生的各个层面。

  学术不端全球“喊打”

  学术不端行为在全球广泛存在。它的背后,往往和创新的活跃期相关联。

  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高科技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关键时期。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欧共体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科学技术立国”战略相继出台,各国都不约而同地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也是在这一时期,欧盟等科技先发经济体的科研不端事件出现急剧增加。

  当下的中国正处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关键时期,遏制学术不端事件的增长至关重要。

  2022年9月份,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工作,科技部会同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22部门对《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进行了修订,并将修订后的《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正式印发。规则共七章五十三条,进一步规范了调查程序,提供了统一尺度,科研失信行为的调查处理工作有了更具操作性的处理规则。明确由科技部和中国社科院分别负责统筹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工作。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认为,学术不端不仅会造成学术不公、打击真正科研和学术人员的积极性并浪费国家科研资金,有的甚至还会极大延缓国家科研项目发展。而医疗等方面的学术不端还有可能直接危害到民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65年前的观点仍然振聋发聩!

  1957年,中国科学院召开的第二届学部委员会议就学术制度与科学管理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部分科学家主张,要在科研上取得突破,前提是妥善处理行政和学术的关系,“万勿以‘长’为尊,必须以研究成绩为重,勿以老资格而应以为贵”。还建议切实减少科学家的社会政治活动,保证每年固定的研究时间,并减轻或解除行政职务(包括学术性的行政职务在内)的负担。

  竹立家认为,“学政不分、以政代学”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滋生学术不端现象的温床。甚至身居要职“满嘴外行话、跑项目一绝”的“公关型、政客型”所谓专家仍在科研学术队伍中,影响着科技强国的进度。持续、深入地进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良好的科研学术生态,是最大程度上杜绝学术不端并加快实现的科技强国的根本。

  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院士、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亚湘在今年下半年发文称,当前迫切需要解决青年科研人员中长期学术积累的体制机制,尤其要制定符合基础研究学科特点的评价考核制度,使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不必整日忙于立项、评估、总结、汇报,忙于说服领导和评委;使他们不必夜以继日地追评奖、争“帽子”,谋名誉,以此提升社会地位、改善生活条件;使他们不必在科研没开始前,就要为几年后繁琐复杂的交账报销流程而烦躁操心。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创新战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益东研究员也在同期公开发文称,在长期以“四唯”“五唯”的导向下,一流人才标准成了“数数”(统计论文数量及刊物等级、基金、头衔等)、以顶刊论文数量论英雄,而潜心专研、以做出突破和原创为己任的一流人才往往不符合这些条件。顶刊论文不等于顶级成果、重大项目不等于重大成果。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科技界代表委员呼吁,应从科研人员自律、打造“反内卷”大环境以及严惩失信等方面内外兼施、多管齐下,有效杜绝科研失信,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编辑:谢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