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强省“入围”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释放哪些发展信号?
本文摘要:建设质量强省,是提升一个区域、一个行业、一个领域或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也是数量增长型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必由之路。河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总工程师耿晓红同样认为,标准引领质量,河北提出“高标准、高质量”,是希望以更高的标准,

  齐齐哈尔新闻网石家庄11月13日电(记者 李晓伟)质量,是经济由大到强的关键之举。在近日召开的中共河北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上,制造大省河北将建设“质量强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之一,明确提出到2035年,高端产品走向世界,高标准、高质量成为河北制造靓丽名片的目标。

  河北并非首个提出建设质量强省的制造业大省。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背景下,此前已有广东、江苏、山东等多省份明确提出“质量强省”战略。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连续6年达到93%以上,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4.91。

  “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首先需要建设质量强省。建设质量强省,是提升一个区域、一个行业、一个领域或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也是数量增长型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必由之路。”在河北省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陈玉刚看来,质量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河北这一举措,既是对标对表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也是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河北是传统制造业大省,多年来通过不断变革和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持续稳定提升,有力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但相比沿海一些经济强省,产业结构、供给体系、质量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英利能源发展有限公司高效光伏组件智能制造车间。(资料图) 英利能源供图

  2022年9月,河北省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提升产品质量的若干措施》,通过一系列举措,提高河北产品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陈玉刚说,近年河北努力推进“河北速度”向“河北质量”、“河北制造”向“河北创造”、“河北产品”向“河北品牌”转变,取得了效果。但从总体看,河北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发展层次,地域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发展质量参差不齐问题依然存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通过深化质量强省建设,推动整体发展质量提升,成为河北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一招。”

  质量发展需要先进的标准体系做支撑。对于河北此次提出的“高标准、高质量成为河北制造靓丽名片”目标,英利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光伏)主任于波说,标准是促进质量提升的技术实现手段之一,标准竞争已成为继产品竞争、品牌竞争之后,体现技术创新的更高层次竞争。

  在于波看来,河北质量强省建设,促使企业深入开展质量提升,全面加强质量管理。作为老牌“光伏大厂”,英利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填补了国内曾经不能商业化生产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空白,目前已拥有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光伏)等五大国家级创新平台,光伏出货量在全球领先。

  大力推进系列技术标准创新族研制,河北围绕新能源汽车、高速动车组、光伏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链,先后开展两批24项系列技术标准创新族研制,累计主持和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38项,省地方标准63项,促进相关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提高了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话语权,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调发展,向价值链高端提升。

  河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总工程师耿晓红同样认为,标准引领质量,河北提出“高标准、高质量”,是希望以更高的标准,引导提升河北制造的质量。

英利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智能光伏组件自动化生产线。(资料图) 英利能源供图

  质量强省建设,离不开科研投入的加强。陈玉刚分析说,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生产要素供需形势变化,依靠低成本生产要素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逐步减弱,迫切要求将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切换到创新驱动上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全面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按照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谋划推进的现代化建设具体场景,到2027年,河北产业结构更加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左右,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达到1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新增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1000项以上……到2035年,全省产业结构将实现历史性转变,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发展壮大,钢铁、装备、石化等改造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双足鼎立架构形成。高端装备成为产业主体,高端产品走向世界。

  “河北正在有步骤地推动质量强省建设。”陈玉刚表示,未来,锚定中长期战略规划和各阶段目标,明确重点领域发展方向,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提升产品质量举措,相信质量强省建设能够顺利实现。(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