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寿赵鹏:服务新群体 把握新模式 提升新能力 积极为社会保障事业贡献寿险力量
本文摘要:该模式通过保险产品组合,叠加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养老看护等附加值服务,实现了客户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长期以来,中国人寿主动作为,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积极构建“产品 服务 科技”新模式,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保障需求。

  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全面织密社会保障网,增强保障的均衡性和可及性,能够有效提高社会韧性,更好为新征程保驾护航。人身险业长期以来就是参与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社会保障的任务越重大,人身险业的责任越大。特别是国有保险公司,更应该发挥“头雁”作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中国人寿作为寿险业的中流砥柱,始终坚持为民造福,借助公司产品服务、营销体系、生态平台、资金运用、风险防控五大优势,助力补齐民生保障短板,增进人民福祉,着力服务新群体,把握新模式,提升新能力。

  服务新群体

  近年来,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加快发展,我国社会结构、人口结构已发生重大改变,新群体已成为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全民覆盖、公平统一的关键群体,也是寿险业经营的焦点。一是关注新生代。数据显示,我国80、90、00后人口总量已接近我国总人口的40%。新生代已成为我国生产和消费的中坚力量。为新生代提供稳定预期,事关整个社会稳定。有市场调研表明,在购买过商业保险的人群中,80后、90后群体的占比已超过75%。有意愿购买商业保险的群体中,新生代占比也达到70%以上。新生代保险意识更强,同时购买理念更加成熟,主要表现为注重家庭保障,首次购买重疾险、年金险的时间更早,对保险科技接受程度更高等特点,但对寿险公司产品和服务更加“挑剔”。二是关注新市民、新业态从业人员。我国新市民人数约有3亿,特别是外卖、快递、网约车等新业态从业人员,大多来自新市民。需要商业人身险发挥保障的灵活性,为该类群体提供可得性强、成本可控、解决职业痛点的产品和服务。三是关注新脱贫人口。要织密防返贫保障网,进一步降低医疗自付比例,让脱贫人口花小钱享受大保障。四是关注新可承保人群。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21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首次突破14%。同时,全国有2.45亿高血压患者,超1.3亿糖尿病患者。慢病、高龄、失能、半失能、心理疾病患者等人群,对医疗险、意外险的保障需求更高,但由于该类群体风险敞口更大,常年处于商业保险保障之外。近年来,寿险业已逐步打破过去承保禁区,围绕该群体的产品服务创新不断,但规模仍然有限。

  面对新群体保障不足、不充分的问题,中国人寿坚持保险姓保,积极为新群体提供保障。2021年中国人寿为社会提供381万亿元保额的风险保障,提取责任准备金3.4万亿元。持续推出乡村振兴和新市民专属保险产品,在28个省区市落地开花;大力发展专属商业养老业务,部分试点地区新业态和灵活就业人员占比超过70%;针对癌症患者用药贵的难题,推出专属特药险产品。截至2022年上半年,中国人寿普惠保险已承保3.4亿人次,保额47.6万亿元,其中承保老年人、残疾人及带病群体达3800万人。目前35岁以下年轻群体已经成为中国人寿长险新增客户主力。

  把握新模式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发了更高层次的保险产品和服务需求,寿险作用正从单纯的经济补偿转向“经济补偿 风险减量”,初步形成了三种保险保障模式。一是一张保单全覆盖模式。强调尽可能把多种风险纳入一张保单,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保障需求。该模式的优势在于,消费者只需一次购买即可享受全面保障,保单管理简便。但“大而全”也带来了“高价低保”的问题,即价格相对较高,每一种保障水平都有限,针对客户特定风险保障不足。二是通过“主险 附加险”满足模式。该模式强调以储蓄功能产品为主险,根据客户需求,灵活附加如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等保险产品,从而更加具有针对性,保险保障水平更高。但该模式也仅限于风险事后经济补偿,无法降低客户发生风险的概率。三是“产品 服务”风险管理模式。该模式通过保险产品组合,叠加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养老看护等附加值服务,实现了客户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随着收入的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理念、养老观念正发生深刻变化,更健康的体魄、更体面的晚年生活、更有质量的生命等等成为新期盼。据统计显示,2020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营业收入突破7万亿元,2024年有望达到9万亿元。另一组数据显示,目前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医疗、健康行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超2000亿元。

  长期以来,中国人寿主动作为,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积极构建“产品 服务 科技”新模式,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保障需求。中国人寿不断丰富产品服务供给,福字系、康字系产品多次迭代更新。通过整合线上线下及内外部医疗健康管理资源,国寿大健康平台服务项目数量过百,累计注册用户量位居行业前列。中国人寿深入推进健康养老供给侧改革,支持“国寿嘉园”专业养老品牌,先后发起设立规模达500亿元大健康基金和200亿元大养老基金。

  提升新能力

  新群体带来了新需求,新模式带动了新领域,寿险业必须加快能力升级,进一步实现供需两端精准对接,更好发挥惠民生、暖民心功能。一是需要持续提高生态整合能力。寿险公司在整合风险管理价值链中具有独特优势。在资产端,长期性、大体量资金优势,能够有效对接医养产业长周期、大规模投资需求;在负债端,寿险公司拥有大量优质客户,能够深入推动医疗、康复、护理、养老等服务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但康养生态涉及医药、健康管理、专业看护等多个领域,投资回报低、回收周期长、专业程度高,打造“保险 ”生态圈,需要长期的战略耐心、大量的专业人才储备和不懈的经验积累,不能急于求成。二是持续提高风险识别、精准定价能力。特殊群体保险需求高,但风险敞口大,而目前行业对此类人群风险控制的专业技术工具相对匮乏,产品设计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寿险公司必须强化风险管控,加强与医院、医保局以及健康管理第三方的合作,深入分析、完善特殊人群的年龄、疾病分布等画像信息,积极参与“三医”改革,推动医疗服务标准化,持续提高精准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平衡盈利与赔付水平,确保为特殊群体提供多层次、可持续的保障。三是持续提高产品和服务送达能力。再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也必须通过合适的途径送达客户。当前,线上线下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从第三方统计的数据来看,保险实际用户投保渠道中,约73.2%的用户曾在互联网保险商城投保,约62.4%的用户曾通过保险公司官方自营渠道投保,也有约47.3%的用户通过保险代理人投保。面对消费群体和消费习惯的重大变化,寿险公司需要加快推进营销体系改革,加大数字化建设力度,夯实综合化经营基础,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精准送达能力。

  多年来,中国人寿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打造了一支行业领先的销售、精算、产品、健康管理、风控人才队伍,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加快推进营销体系改革,“一体多元”布局更加成熟,销售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大力推进数字国寿建设,销售、服务数字化、智能化、线上化水平大幅提高,业务线上化率达到96.5%,在200多个地市开通“理赔直付”服务,与3万多家医院进行“一站式”对接,实现出院即赔付的“零时效”。

  未来,中国人寿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力服务健康中国建设,集中一切力量,切实为建设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贡献国寿力量。(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裁赵鹏)

  (新华网)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