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23日电 题:在轨遥感卫星达200余颗 中国遥感技术如何惠及世界?
作者 马帅莎
记者近日从中国国家航天局获悉,目前中国在轨稳定运行的300千克以上的卫星有300余颗,居世界第二位,在轨遥感卫星达200余颗,具备对全球全要素、全覆盖、全天候的调查监测能力。如何让中国遥感技术服务全球、惠及世界?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近日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作出解读。
据悉,高分专项经过10余年的建设,已实现从地球静止轨道到低轨卫星群、从可见光到红外、从多光谱到高光谱、从光学遥感到雷达遥感的对地观测能力,构建了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骨干网。
在此基础上,中国进行了空间基础设施陆地资源环境、海洋监视监测、天气和气候观测等一批星座的立项建设,引领商业卫星蓬勃发展,推动构建以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为主体的天地一体化国家空间基础设施体系。
赵坚介绍称,目前中国在轨稳定运行的300千克以上的卫星有300余颗,居世界第二位。在轨遥感卫星200余颗,实现了16米分辨率卫星数据1天全球覆盖,光学2米分辨率数据全球1天重访,1米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对全球任意地区重访时间为5小时,具备对全球全要素、全覆盖、全天候的调查监测能力。
“中国遥感应用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业、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林草等重点行业已经实现由示范应用转入主体业务服务。”赵坚说,但也应该看到,这些行业遥感应用系统主要服务于本行业主体业务,并未形成体系化合力,跨行业、跨区域、跨领域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他还指出,国际社会对遥感数据的需求巨大,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仅有30%的国家和地区拥有相对丰富的遥感数据,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和民生安全保障能力是沿线各国共同面临的迫切需求。
在这一背景下,国家遥感数据与应用服务平台11月21日正式开通,平台已聚合高分卫星、民用航天科研卫星、国际合作卫星、气象卫星、海洋卫星等30多颗卫星数据资源。其中,平台国际版具备全球共享服务能力,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金砖国家提供遥感卫星数据和产品服务。
事实上,中国航天一直高度重视对外援助工作。据知,中国援助埃及建设埃及二号卫星正全力推进,援助纳米比亚建设卫星地面站加速实施。援埃及二号卫星项目是中国政府根据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采取对外援助成套项目管理模式开展的首个航天整星工程合作项目,创造了中埃两国友好合作历史中的多个“第一”。
项目完成后,埃及将成为非洲第一个具有完备的卫星总装集成测试能力的国家。目前,卫星及配套地面系统研制进展顺利,预计将于2023年内具备卫星发射条件,将为埃及的农业生产、国土资源调查、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可持续发展提供航天高科技的有力支撑。
赵坚认为,这些工作对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我们不仅自己要发展,而且要和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真正实现中国的遥感服务华夏、惠及全球的目标。”(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