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28日电 (记者 黄钰钦)11月2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宣布:应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邀请,欧洲理事会主席夏尔·米歇尔将于12月1日访华。这将是米歇尔2019年12月就任欧洲理事会主席后首次访华,也是中共二十大后中国和欧盟机构领导人之间首场正式会晤。
作为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中欧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合作什么,向来吸引着全球目光。最近一个月以来,中欧之间更是频密互动。
先是德国总理朔尔茨11月4日开启“旋风式访华”。随后,在G20巴厘岛峰会期间,习近平11月15日和16日密集会见法国、荷兰、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领导人。如今,米歇尔应邀将于12月1日访华,中欧互动的“连续剧”在一个月内持续上演。
作为欧盟最高决策机构,欧洲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欧洲理事会主席、欧盟委员会主席组成。在外界看来,面对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中欧高层之间加强沟通交流,将致力于通过不断稳固双方关系为复杂动荡的国际局势注入更多确定性。
“国际和地区局势的快速变化,对欧洲的政策议题以及中欧关系都造成一定程度影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指出,“这一背景下,米歇尔访华延续了中欧高层的交往。双方可通过深入沟通,为规划中欧关系和应对全球性挑战积累更广泛共识。”
欧洲理事会在最近一份声明中称,在地缘政治和经济环境紧张的背景下,此次访问对欧盟和中国来说是一个及时的接触机会,欧盟和中国领导人将讨论全球挑战以及共同关心的问题。对此,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地缘政治”和“经济环境”既是米歇尔访华的重要背景,也将是中欧双方交流的关键议题。
对欧洲而言,作为时下最显著的地缘政治风险,乌克兰危机外溢效应导致的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问题,正持续影响国际社会。
早在今年4月,习近平视频会见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时,就阐述了中方对当前形势下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意见,包括坚持劝和促谈、防止出现更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构建欧洲和亚欧大陆持久和平、防止局部冲突扩大化等。
11月以来,在分别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法国总统马克龙时,习近平再次就乌克兰局势与他们交换意见,阐明了中方应对乌克兰局势最新演变的“四个共同”,进一步表明中方劝和促谈的一贯立场。
“乌克兰危机持续和扩大的可能性,既对欧洲的直接利益造成损害,也给大国关系带来新变化。”崔洪建分析称,预计米歇尔访华时,中方将进一步阐明“四个共同”的基本立场,并与欧方在减少危机外溢影响、促进谈判解决冲突等方面延续基本共识。
当前,全球经济疫后复苏艰难曲折。在中欧经济高度互补背景下,欧方能否以更理性务实的态度看待中欧经贸关系,也是此次欧洲领导人访华的另一大看点。
一段时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大国博弈、乌克兰危机等影响,欧洲人对中欧相互依赖的经贸关系时有质疑,并出现“减少对华依赖论”“对华产业脱钩论”等消极论调,对双方正常经贸合作造成阻碍。
在中欧近期的密集互动中,习近平多次提及要“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更指出“中欧已经形成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这一观点也得到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领导人的积极回应。
“中欧的依赖是双向的,作为世界两大重要经济体,中欧互为对方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所谓‘脱钩’‘断链’既不符合双方利益,也根本不现实。”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表示,中欧领导人会晤有望明确双方经贸合作的共同利益,并推动其回到务实轨道。
不可否认,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不同,中欧对一些问题的立场并非完全一致,处理双方分歧的方式也是对中欧互动智慧的考验。
近年来,欧方的“中国观”经常面临所谓“中国威胁”、鼓吹“制度性对手”等杂音影响。2021年10月,习近平在同米歇尔通话时就明确表示,中欧有一些竞争、分歧、差异并不奇怪,应该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希望欧方坚持战略自主,明辨是非,同中方共同努力,推动中欧合作向前发展。
从北京到巴厘岛,中欧在近一个月以内的互动中,“加强密切交往”“秉持独立外交”“反对阵营对抗”,都是彼此频繁提及的共同语言。这一趋同的立场,也正如习近平会见朔尔茨时引用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的一句话,“政治家应当以宁静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以勇气改变那些能改变的,用智慧分清其中的区别”。
“中欧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地缘政治冲突,中国的发展对欧洲是机遇而非威胁,双方之间有分歧完全可以通过对话沟通解决。”冯仲平分析表示,“中欧对一些议题存在不同看法,但这些差异不应该,也不能阻止双方相互接触,中欧双方有望在此次沟通接触中对这一共识加以重申。”(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