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多元统战力量 携手走好共同富裕新征程
本文摘要: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杭州 做实做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统战工作品牌 杭州市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主题,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汲取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杭州市新联

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供图

  杭州

  做实做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统战工作品牌

  杭州市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主题,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汲取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杭州市新联会会长何军、副会长刘琼受邀赴京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典。

  持续推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同心荟”平台建设,新增“同心荟”15处;实施同心荟精品工程,认定首批“精品同心荟”12个,推动同心荟建设提质增效。

  坚持分类施策思路,持续深化网络人士统战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工作体系。

  2021年,“百年路·同心筑”采访团来杭州采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集中宣传报道有力提升了杭州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品牌力。

  本报作者 赵晔娇 郭其钰/文

  宁波

  凝心聚力

  擦亮“宁波帮”金名片

  宁波高度重视“宁波帮”金名片,不断凝聚广大海内外“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的智慧力量,奋力开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新局面。

  一是动态完善“摸底子”,定期开展侨情排摸,注重侨领培育。二是建章立制“铺路子”,将做好“宁波帮”工作写入历次全市五年发展规划,建立完善各类社团组织。三是丰富载体“搭台子”,举办了纪念邓小平“宁波帮”指示发表纪念活动,自2018年起连续三年举办世界“宁波帮·帮宁波”发展大会。四是贴心服务“暖里子”,针对性推行投资兴业“妈妈式”服务、涉侨事项“最多跑一次”改革。五是传承弘扬“亮牌子”,挖掘提炼“宁波帮”精神内核,打造线上线下“宁波帮”精神地标。

  本报作者 林波/文

  温州

  创建全国首个民营经济

  “两个健康”先行区

  近年来,温州坚持把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作为牵引性工程,不断擦亮“两个健康”金字招牌。

  民营经济是温州的本和源。该市率先提出并成功创建全国首个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先行区,紧盯民营经济统战实践和理论两大创新,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探索实践,58项引领性做法在全省全国示范推广,国家发改委向全国推广72条典型做法、温州入围30条。

  在全国率先推动以立法形式设立“民营企业家节”,连续举办中国(温州)新时代“两个健康”论坛,成立民营经济学院,开展新生代企业家“青蓝接力”行动,率先出台发布全国首个“两个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等。

  推动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温州指数”上升为省标,助力全国首部关于“两个健康”地方性法规出台实施,与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签约、在温设立民营经济研究基地,发布《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21)·“两个健康”理论与温州实践》蓝皮书,树立“民营经济看温州”标杆。

  本报记者 邵燕飞/文

  湖州

  开设共富班车

  帮助随迁子女开拓视野

  “共富班车”是湖州市在建设绿色低碳共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州进程中亮出的一张金名片,围绕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按照共建共享、改革创新、赛马比拼、梯次迭代的推进原则,参照公交运行模式,持续供给均衡普惠的富民项目、惠民政策和便民服务,不断提升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助力共同富裕,中共湖州市委统战部会同市欧美同学会、市教育局团结引领归国留学人员代表,面向全市1.3万名随迁子女和内地民族班学生,通过开设百堂公益讲座、帮带百名随迁子女、组织百场研学活动、组建百个学习矩阵、设立百万助学基金等活动,帮助随迁子女和内地民族班学生开拓学习视野、提振学习信心、增强学习能力,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携手一起向未来。

  本报作者 施紫楠/文

  嘉兴

  绘就数智共富“同心圆”

  疫情防控期间,一条爱心助农蔬菜滞销的需求信息在嘉兴市同心共富·社会服务应用上发布,短短40分钟,1000公斤花菜就被3家当地新生代企业全部认购。通过该应用,农工党党员中的医疗专家组建“同心名医堂”为基层民众开展公益讲座,海宁市新联会举办“你是我的眼,幸福就在眼前”视障人士郊游活动……

  近年来,嘉兴聚焦共同富裕和数字化改革“双融合”,开发建设“同心共富·社会服务”应用,通过数智一体平台,多方位收集共富领域的需求信息和服务信息,促成供需匹配、资源集成,项目化精准闭环实施社会服务,提高社会服务助力共同富裕的精准性、有效性。目前已在浙里办、浙政钉和网页端上线,已认领需求260条,实施各类项目530个,累计投入帮扶资金9783万余元,帮扶受众超63万人次,让社会服务更具“数改味”“统战味”“共富味”。

  本报作者 张雨滴/文

  绍兴

  推进民主党派

  基层组织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建设是实现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抓手。2017年12月,绍兴推出统战工作地方性标准规范《民主党派县级基层组织建设规范》,经过试点推进、全面实施,绍兴民主党派力量进一步凝聚。

  其中,绍兴对6个区、县(市)累计投入资金超2000万元,建设党外人士之家面积超5000平方米,不仅使民主党派的教育活动更加丰富立体,也使社会服务更加常态有效。2021年该市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党外人士之家开展社会服务1000余场,超越之前3年社会服务总量。

  标准化建设也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发挥参政议政作用注入动能。《规范》出台以来,绍兴全市各民主党派在两会期间提交政协提案、人大议案361件,反映社情民意信息3694条,质量和数量明显提升。本报作者 项菁/文

  金华

  打造民主监督机制“样板”

  根据金华市委年度政党协商计划,按照金华市委统一部署,金华市委统战部牵头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组建8个专项民主监督团,针对不同领域、区域充分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

  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建议,专项民主监督团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形成一批调研报告和工作专报,打造了“党委出题、统战牵头、党派监督、部门落实、督办跟踪”的民主监督机制“金华样板”。

  近三年,金华先后组织开展“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聚焦能级提升,助力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都市区”等专项民主监督,发现和解决各类问题160余个,相关工作得到浙江省委、金华市委领导批示肯定。

  本报作者 董易鑫/文

  衢州

  创设“亲清半月谈”

  构建企业家意见诉求直达机制

  今年5月以来,衢州构建企业家意见诉求直达机制,创设“亲清半月谈”叙谈平台,每半月举行一次,由市委书记或市长牵头会面,围绕特定产业、行业,聚焦不同主题,邀请大、中、小型企业家代表参与,不设主持人,不备讲话稿,体现党委政府聚焦矛盾、解决问题的真意。

  截至7月18日,当地已连续举办5期,涉及“推动企业上市、定增融资及扩大再投资”“聚焦产业共商良策稳住经济大盘”“激发外贸企业转型发展新动能”“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后劲”“聚力服务业纾困稳增长”等主题。

  该机制推行民营经济人士“点单”、市领导“派单”、职能单位“接单”、民营企业“评单”,及时汇总交办问题,研究落实意见建议,形成闭环机制,并举一反三转化形成制度成果,助力推动经济稳进提质。目前已收集诉求建议80个,企业满意率达98.1%。本报记者 张斌/文

  舟山

  编制实施统战资源发力目录

  舟山市委统战部于2021年6月编制实施《舟山市统战资源发力目录》,聚焦中心工作、“双招双引”、基层治理、社会服务、乡村振兴等五大重点方向,形成5个一级目录、28个二级目录、100个三级目录的工作清单。

  去年舟山市委统战部还举办了统一战线党史学习教育推进会暨《舟山市统战资源发力目录》认领行动,该市统一战线各成员单位和统一战线领导小组20余家成员单位参加活动,活动现场,100个项目全部得到认领并开始实施。

  截至去年年底,项目完成率100%,一些事关统一战线长远发展的基础工作得到提升。比如,迭代升级普陀山佛协每年2000万元的慈善基金,引导设立5年(2021年-2025年)2亿元的“共富基金”,用于慈善救助、结对帮扶和乡村振兴等方面。本报记者 方堃/文

  台州

  实施“文化出海”行动

  让华侨华人留住根、记住乡愁

  近年来,台州市委统战部坚持聚魂凝心,深入实施“文化出海”行动,创新文化传播方式,致力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台州声音、弘扬和合文化,推动中华文明在“丝路”流淌,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侨界力量。

  创新探索传统海外华文教育转型发展,依托海外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创办海外“丝路国学堂”,依托当地侨团组织,积极引荐中东欧的浙江、台州祖籍地华裔青少年优先入学“丝路国学堂”,已形成10班164人办学规模。举办海外寻根之旅,组织台州籍海外青年学子回乡实地考察实践,亲身体验民营经济、和合文化等台州特色,了解家乡发展变化和创业创新环境,引导他们“无论飞向何处,家国永在心中”。

  从台州“和合圣地”的传统文化传承出发,开展“和合世界”“和合未来”系列行动,在海外侨胞中大力弘扬和合文化,积极构建和合新侨团。本报记者 邵燕飞/文

  丽水

  “魅力畲寨”

  点亮民族乡村共富之路

  近年来,丽水立足民族特色优势,牵头打造“魅力畲寨”,创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6个、A级以上景区村65个,省级以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为民族乡村共同富裕提供“丽水经验”。

  加强民族特色村寨规划设计,开展“畲族忠勇”“乡愁元素”“民族特色”规划和设计,2021年在全国率先编制发布《民族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与评价》市级地方标准。

  积极探索不同类型村寨的建设模式,推进“特色畲寨培育行动”,形成一批畲族建筑群落。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将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串成民族风情示范带。

  通过“魅力畲寨”打造,保护了畲寨风貌,传承民族历史文化,浓郁民族特色风情,促进民族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丽水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民族乡村共富之路。

  本报记者 邵燕飞/文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