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为“粤菜”立法 小切口做好民生大文章
本文摘要:(记者 程景伟)《广东省粤菜发展促进条例》已由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将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广东中山石岐乳鸽(资料图) 程景伟 摄  粤菜作为岭南文化重要符号,是彰显广东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亮丽名片。

  齐齐哈尔新闻网广州12月15日电 (记者 程景伟)《广东省粤菜发展促进条例》已由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将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据介绍,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选择粤菜这个小切口,围绕粤菜产业促进、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传播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切实以小切口在推动民众就业创业、改善民生、共同富裕上做好大文章。

  2018年4月,广东省委、省政府谋划提出了“粤菜师傅”工程,将其作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粤菜师傅”工程实施以来,全省开展“粤菜师傅”培训累计40.4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86.39万人次,保就业惠民生作用充分显现,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指出,广东选择对粤菜进行立法,立足“粤菜师傅”工程保就业惠民生的初心,以法治方式保障“粤菜师傅”技能培训,壮大“粤菜师傅”职业教育,拓宽“粤菜师傅”就业创业渠道,通过粤菜小切口立法做好促进就业大文章。

  广东是餐饮大省,全省餐饮业营业收入位居全国前列,“食在广东”声名远播。“粤菜师傅”工程实施以来,充分利用粤菜产业金字招牌和高品质市场口碑的特点,推动餐饮业、特色农业获得较大发展,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日趋成型,取得初步成效。但也存在粤菜产业发展动力不足,辐射带动作用不够等薄弱环节。

  针对粤菜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广东选择对粤菜进行立法,以实施“粤菜师傅”工程为牵引,推动粤菜产业资源有效开发和优化配置,形成“粤菜师傅”人才成长与粤菜产业发展互促共进的协同发展机制,从而培育完善粤菜产业生态链,通过粤菜小切口立法做好产业发展大文章。

广东中山石岐乳鸽(资料图) 程景伟 摄

  粤菜作为岭南文化重要符号,是彰显广东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亮丽名片。但粤菜文化的内涵挖掘和创新发展还存在不足等问题。对此,广东在立法时,立足做好粤菜文化阐释宣传,推动加强粤菜领域文化理论研究,讲好经典粤菜动人传说和粤菜大师的传奇故事,挖掘粤菜精工细做、海纳百川、康养讲究、药食同源、健康文明等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通过粤菜小切口立法做好弘扬岭南文化大文章。

  粤菜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八大菜系之一,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主要由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府菜”、潮汕地区的“潮州菜(潮汕菜)”、客家地区的“客家菜”三大地方特色风味菜组成。如何解决粤菜发展中的全省共性问题,推动粤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又兼顾三大地方特色风味菜的各自特点,推动交错协同发展,成为粤菜立法的首要难题。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经过认真研究谋划,确定采取“1 N”省市协同立法模式,“1”即省制定一个粤菜发展促进的总条例,“N”即汕头、佛山、江门、潮州、梅州5个立法意愿较强、地域优势突出的市结合“广府菜”“潮州菜(潮汕菜)”“客家菜”等当地特色风味菜分别制定相关条例。

  广东突破传统同一位阶立法主体的协同立法模式,首开省与所辖市不同层级主体协同立法之先河,形成一个省级主体对多个市级主体的新模式。

  有关立法咨询专家认为,广东这一省市“1 N”协同立法新模式,有利于凝聚更广泛的粤菜传承发展共识,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文化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解决粤菜全省区域和菜系分支区域法治统一问题,形成省市立法的制度合力;有利于在确立共同发展目标基础上,实现规则一致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结合。(完)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