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新闻网上海12月31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31日获悉,科技部“十三五”数字诊疗装备重点研发专项之一——智慧仿生微创介入手术系统uAngio960在上海发布。这一设备融合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多模态融合等领先创新技术,将推动介入手术进入智能精准诊疗时代。
如今,对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基于造影系统引导的微创介入治疗已逐渐发展为最主流的治疗手段之一。据介绍,微创介入治疗损伤小、并发症少。中国介入治疗患者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国产品牌“身影”难觅。据了解,因涉及学科种类多、技术门槛高,自介入治疗引进中国以来,绝大多数介入手术设备依赖进口,高端介入手术系统更存在技术“代差”。
智慧仿生微创介入手术系统uAngio960由中国高端医疗影像企业“联影医疗”牵头成功完成研发并实现产业化。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葛均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主任颜志平,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院长程英升等多位专家共同见证了相关发布。
葛均波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已经通过uAngio960率先完成介入手术,“操作很顺手,图像质量也很好”。 联影医疗供图据悉,uAngio960搭载了“智慧眼、智慧手、智慧脑”三大仿生体,能够从患者躺上病床那刻起独立完成所有计算、规划、模拟,避免不必要的剂量暴露。据介绍,当患者躺在操作台时,手术系统配置的三组摄像头能在第一时间自动实时捕捉患者体型和姿态信息,并将数据以“孪生”形式同步模拟呈现在医生的操作界面上。医生无需再手动反复操纵摇杆选择体位,只需在界面上一键点击所需选择的患者部位,就可自动实现微导管的路径规划、运动避障、图像采集等,操作步骤从9步缩减至2步,摆位时间从40秒缩减到10秒。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以往,在介入手术治疗中,医生不仅需要专注手术本身,还需要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于操作介入手术系统,使实现“患者、医生、手术系统”之间充分协调配合。以颅内动脉瘤手术为例,医生首先需要进行调试设备、患者摆位、手术路径规划等准备工作,之后开始将微导管通过大腿处米粒小的创口,沿着股动脉,一路经过腹、胸、颈等直径不超过1cm的大血管。最终到达人脑“不定时炸弹”——颅内动脉瘤体处,填入弹簧圈,防止其破裂导致死亡。在这个过程中,误差不得大于0.1mm,且需持续1小时。
实际上,在手术过程中,不同医生的临床治疗及使用习惯,往往因人而异,因经验而异,难以量化。葛均波院士31日对记者说,“介入治疗最关键的是精准化和标准化。” “我们希望打造图像精准、操作智能极简的技术平台。”“联影医疗”董事长兼联席首席执行官张强对记者表示,“如果以前医生1/3的时间在操控机器,我们希望能够把操控机器的时间降低到1/10,甚至更低,帮助医生减轻负担,让其更专注手术本身。相信介入手术治疗操作更加智能化、标准化,将进一步推动介入手术的推广与普及。”
据悉,uAngio960通过人工智能强大算法和深度集成,就为手术设备赋予了“智慧脑”。比如,在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时,在智慧脑的赋能下,手术系统就可以实现自动规划精准手术方案,辅助医生及时获取高清图像,还能在迂曲复杂的颅内血管“迷宫”中,迅速精准找到通往隐秘的动脉瘤的最佳路径。
葛均波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已经通过uAngio960率先完成介入手术,“操作很顺手,图像质量也很好”。 这位专家表示,希望未来继续携手联影医疗,共同聚焦心血管、脑血管、肿瘤等重大医学难题,通过深度医工合作,攻关行业关键技术。他还希望通过创新技术下沉与推广,培养基层人才团队,切实造福更多患者。
据透露,uAngio960还将与更多产品深度融合,集成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形成数智化多模影像复合手术室,开拓诊疗融合新范式、新场景,为心脑血管、肿瘤等疑难杂症的介入治疗保驾护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