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 题:“期待中国经济春暖花开”——国际社会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新华社记者潘洁
1月17日,2022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公布。中国经济总量超过120万亿元,折合美元超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比上年增长3%,经济增长快于多数主要经济体。
面对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国经济顶住压力,运行保持总体稳定。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尽管受疫情等因素影响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活力将进一步释放,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稳定器”和增长的“发动机”。
“增速好于预期。”法新社17日报道认为,随着优化出入境防疫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有望实现强劲复苏。
自1月8日起,中国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中国美国商会、英国商会、德国商会等多家外国在华商会表示,中方调整防疫政策,有助于恢复中外人员往来和商务旅行,恢复市场乐观情绪,中国将继续成为外资优先投资目的地。
各地纷纷签约开工重大项目、竞相包机“出海”抢订单、餐饮旅游市场逐渐回暖……从升腾的烟火气、找回的忙碌劲中,国际投资者嗅到满满的中国机遇,国际媒体捕捉到中国经济向上向好的积极信号。
新年伊始,港股、中概股和A股连续大涨,外资对中国资产的信心明显提升。多家投资银行接连调高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其中摩根士丹利10日将中国经济增长预测进一步调高至5.7%。
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来自宏观政策的有力支撑和内需拉动的强劲引擎——
1月10日,世界银行发布《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1.7%,为近30年来第三低水平。报告指出,受通胀高企、利率上升、投资减少、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正急剧放缓到“危险地接近陷入衰退的程度”。
世界银行最新一期中国经济简报认为,随着全球需求增长的恶化,中国经济的总需求结构有望逐步向内需转移。随着消费者信心的改善和被压抑消费需求的释放,消费将逐步复苏;持续的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和投资者情绪回暖,也会推动投资增速有所回升。
“多重因素将推动中国经济恢复强劲增长,其中一大重要原因是政府积极出台措施激发市场活力,提振消费者信心。”新开发银行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马磊立表示,从世界各国经验看,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后,消费热情将很快回归。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经济部主任裴德铭认为,尽管2023年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带来压力,但中国有足够的政策支撑空间,通过财政、货币政策支持居民消费、房地产投资。“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是足够的,关键是要协调好相关政策。”
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已对2023年经济工作作出明确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对世界经济复苏增长带来持续动力——
“瑞士少女峰期待中国滑雪爱好者”“柬埔寨希望今年接待200万人次中国游客”“泰国副总理等政府官员前往机场迎接中国赴泰航班”……随着中国宣布将逐渐恢复中国公民赴具备条件的国家旅游,多国政府和旅游界翘首以盼。
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朱莉娅·辛普森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游客将为全球旅游业复苏注入动能。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表示,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政策将带动工业产出、投资和旅游等服务行业的增长。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开放有助于全球经济增长”。
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今年1月1日起,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正式实施,进一步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中国对1020项商品实施低于最惠国税率的进口暂定税率。7月1日起,还将对62项信息技术产品的最惠国税率实施第八步降税。调整后中国关税总水平将从7.4%降至7.3%。
中国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自身发展为世界创造更多机遇。
“在过去3年,我一直在中国常驻,看到了中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韧性和潜力。尽管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强、动力足,中国经济总的态势是向前发展的。”中国以色列商会会长悠福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结束近三年的防疫隔离措施后的复苏能力极有可能成为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影响巨大。”
“2020年疫情暴发初期,中国成为主要经济体中保持正增长的重要国家。随着今年欧美经济下行,中国经济有望再度一枝独秀,肩负起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任。”新加坡《联合早报》日前发表文章表示期待中国经济春暖花开,道出越来越多国际舆论的共识。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