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大年初二:在“春节之源”——四川阆中古城听“春倌说春”
本文摘要:赵承忠说,春牛是一个惟妙惟肖的耕牛木雕,提醒农人及时春播,孝春棒是一根2尺4寸长的木棒,暗合24节气。2009年,阆中申报“中国春节文化之乡”时,赵承忠再次登台“说春”,赢得评审专家的高度赞誉,赵“春倌”的名字再次为大众熟悉。

  齐齐哈尔新闻网阆中1月24日电(王爵 张晓东)“正月里来是新年,香花蜡烛摆神前。半夜子时辟旧岁,鸡鸣丑时是新年。”四川南充阆中古城贡院里,“春倌”赵承忠正在“说春”。他是四川非遗“春倌说春”第四代传承人,也是阆中目前唯一的“春倌”。1月23日,大年初二,到阆中古城的游客,边游览古城边听69岁的春倌赵承忠老人“说春”“报春”。

  着红色官服,戴红色官帽,春倌手上拿着一个执春牛小木雕、一根孝春棒,开始“说春”。作为“春节之源”的四川阆中,“春倌说春”是极富特色的春节习俗。赵承忠介绍,春倌(官),最早是《周礼》所说的六官之一,掌典礼。隋文帝时期,因老百姓季节观念不强,往往错过播种的时间,遂命宰相根据农事节气制成“春贴”,由地方官送发给各地百姓。

“春倌”赵承忠正在给游客“说春”。 张晓东 摄

  随时代变迁,“说春”从官方活动演变为民俗,并形成了一种特定仪式。春贴、春牛、孝春棒是必备的三件物品。春贴上印有阴历阳历、24节气、二十八宿、黄道吉日等内容。赵承忠说,春牛是一个惟妙惟肖的耕牛木雕,提醒农人及时春播,孝春棒是一根2尺4寸长的木棒,暗合24节气。在较早的时候,春倌还身背一个褡裢,用来装人们回赠的米粮。

  据了解,赵承忠一家四代都是“说春”人,他时常跟随父亲外出“说春”。1984年,他正式单独“说春”,足迹遍布四川阆中、苍溪、巴中等地。“‘说春’艺术在1986年前后风靡一时,当时一天至少跑80余户,多则130户。户主赏钱通常四角至几十元不等。”

向市民及游客派发红包,赐福送祝福。 张晓东 摄

  “春倌每到一户,便要细心观察家里摆设,再以顺口溜的形式编出吉祥话,通过‘说唱’的形式表演出来。”赵承忠说,“春倌”一般从农历十月小阳春后开始走乡串村,到次年春分结束,春节前后则是“说春”的高峰期。

  随着电视、网络的兴起,“说春”这门传统艺术逐渐衰落。为了生存,赵承忠跟随二哥外出务工。2008年,阆中老观镇在大年三十前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俗表演,回乡过年的赵承忠也被请了去。尽管离开“说春”舞台近20年,但赵承忠依旧凭借娴熟的口技赢得了满堂彩。2009年,阆中申报“中国春节文化之乡”时,赵承忠再次登台“说春”,赢得评审专家的高度赞誉,赵“春倌”的名字再次为大众熟悉。

“春倌”赵承忠为游客“说春”。 张晓东 摄

  从2012年开始,赵承忠多次被中央和省市媒体报道。2015年大年三十当天,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中文国际频道并机直播阆中年俗活动,赵承忠再次向国内外观众展示了“说春”习俗。“可惜,现在没人愿意学,这门技艺快失传了。”赵承忠遗憾地说。

  据了解,2023年春节期间,阆中市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年俗系列活动,“春倌说春”、春节老人赐福、品盖碗茶、听散打评书等民俗活动。阆中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何治洪和“春节老人”一起走进古城景区,向市民及游客派发红包,赐福送祝福。(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