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大侦探》在“满足理智、感动心灵”之上,又找到了一条以法治倡导智识的拓维路径。
在朱光潜先生看来,侦探小说体裁有天生的局限,“单靠寻常侦探故事的一点离奇巧妙的穿插绝不能成为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之成为文学作品,在能写出具体的境界,生动的人物和深刻的情致。它不但要能满足理智,尤其要感动心灵。”换言之,只有侦探作品不再仅仅围绕解谜展开,才能走向高级趣味。
从侦探推理到普法教育,《大侦探》一直在探索这一命题的解法。事实上,从第一季第一案《网红校花的坠落》到第七季最后一案《顶牛之战》,《大侦探》系列从来都与播出当下的热点议题息息相关。而“普法教育”的加入,则使《大侦探》在“满足理智、感动心灵”之上,又找到了一条以法治倡导智识的拓维路径。
1月26日、27日,《大侦探8》第一案《落日惊魂》上线芒果TV,而基于本案的《大侦探合议庭》也于27日更新,作为正片的一部分,紧随案件其后播出。据悉,该部分由最高人民法院刑二庭监制,来自最高人民法院的郭慧、段凰、李加玺、何东青等法官以《大侦探8》的案件故事为基础,科普相关的法律条文、量刑幅度,剖析案件成因以及背后深刻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到以案析法。沈奕斐作为复旦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则从更加社会实践的层面给出对法条应用于实际生活的理解。
理性形成准则,信念作为动力。法治把人的生命与人的智性结合在一起,使人的智性得到了极大发展。以“推理 普法”的形态,《大侦探8》试图与当下人们普遍追寻智识和理性的心理需求相匹配。在这其中,法治显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延续社会关注热度,拓宽普法解读向度
七年前,媒体人甄火火通过发布一些失实的报道操控舆论,使张摇滚不仅被误认为是女同学隐私照片的窃取者,更被误认为是杀人案件的凶手,其学业和前程都受到了影响,也一直忍受着受害者家属和网民的谩骂。
《大侦探8》第一案就直指舆论操纵、女性保护等热点命题。而在上一季节目中,《大侦探合议庭》就已经探讨了“网络暴力”“校园霸凌”“杀猪盘”“家庭暴力”等多个普法话题。据悉,随着社会偏见、航天精神、医患关系等后续社会议题的持续加入,《大侦探合议庭》相较上一季也将显得更加丰富及深入。
《大侦探》系列节目对社会现实问题多有关注,促就推理 普法的综艺新形态落地,并持续引发网络热议。在过去几年间,呼吁关注儿童保护等问题的《夜半酒店》《恐怖童谣》,影射家庭暴力的《请回答1998》《又是漂亮惹的祸》,设定于母系氏族社会、关注性别平等问题的《神奇的部落》,聚焦亲子关系的《家有儿女》《海上钢琴师》等等,都提供了《大侦探》系列的重要记忆点。此外,“网络暴力”“校园霸凌”“环境保护”“职务犯罪”等等,也一同构成了《大侦探》的“现实宇宙”。
无论是基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还是基于对网络舆情的回应和引领,普法教育都已成为《大侦探》一个显性的延展、解读向度。
上一季是试水,这一季做纵深。据悉,本季在推出《大侦探合议庭》之外,“大侦探全民普法课堂2.0”活动也再次启动,为网友实时分享、讨论节目中的法律知识提供场域。在线上,该活动还首次得以与五大政法院校(“五院”)联动,极大地扩充了节目普法的专业性和全民性。
引领知识传播转向,掀起普法普智新风潮
无论《大侦探合议庭》或是“大侦探全民普法课堂2.0”,都是围绕法律问题的知识传播。在网络发布不实信息同样构成“诽谤罪”,严重的还会升级为“诬告陷害罪”;女性应有自己的权利意识,面对侵犯要第一时间保存证据;受到网络骚扰,要注意收集网络源头证据;遭受家庭暴力,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在《大侦探8》第一案后,《大侦探合议庭》便以节目中的具体案件为基准,向网友指出当面对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应如何以法律的知识、法律的思维去切入、去破解。
据清华大学2021年底发布的《知识普惠报告2.0》显示,视频行业自2019年起便展开了从“娱乐化”向“知识化”的生态转型。“36氪”亦指出,知识传播近年来在中视频、短视频玩家中都已成为显性赛道。当下,知识的普及化、普众化成为媒体传播的重要转向,在网络社会中寻找知识、学习知识、尊重知识也成为风潮。《大侦探》的普法,正是迎合了知识传播转向,以长视频和头部综艺之力,为建立社会知识体系添砖加瓦。
由于节目关注的往往是社会最热门的法律话题,而有些话题在多季积累、重复表达中已渐成体系,因此在知识传播之上,《大侦探》亦在围绕多个热门法律问题做系统化知识养成,事实上,网络骚扰、家庭暴力、女性权利等话题都已在上一季的《大侦探合议庭》中多有探讨。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刑二庭法官段凰在《大侦探8》立意片中所指出的,“普法不是认识法条,更多的希望带给大家一种理念,带给大家对法律的信仰,对法律的尊重。”
据“中国庭审公开网”显示,在庭审直播的数量上,湖南省及长沙市都名列前茅,仅次于广东省及广州市。这意味着在法律知识的透明公开建设以及普通民众的司法意识培育上,这座城市已经有了厚实的土壤,诞生于其间的《大侦探8》及其创新模式,有望为法制文艺作品的创作提供新思考。
通过案件推演部分的抽丝剥茧,及《大侦探合议庭》里法官们实时、专业的解读、解答,《大侦探8》致力于推动专业法律的全民普及,旨在开拓新媒体环境下的普法新路。这也与《大侦探》整个系列的创作气质不谋而合:节目的走红及常青,正得益于将原本小众、垂直的推理赛道进行了大众化、可视化的转换,并呈现出专业化、精品化的面貌。
抛出法治之思,引导智识与理性的回归
“未知全貌,不予置评”“谈感受、谈经验,而非做判断、下结论”“先留存证据,不要等到遗憾”,通过对案件的提炼及对观众心理活动的引导,《大侦探合议庭》倡导智识培育,展示了智性生活的一种可能。当各种社会问题纷至沓来、引发舆情,法治便是构筑智识、培育智性的重要方式。从清朗的网络世界,到正义的现实世界,《大侦探8》的普法动作,不仅从侧面实现了对网络环境的有效引导,也意在培育网友的智识与智性。
人们的良好生活、禀性发展应当建立在一种理性生存的基调上,这点不言自明。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法律文明秩序优越于宗教文明秩序和道德文明秩序,这也是法治中国的心理基础。后疫情时期,当人们普遍追求一种更加温情明朗的生活状态,当人们试图构筑一种稳定宁和的生存图景,《大侦探8》给出的解题思路,正是法治。“当秩序正在摇摆,当平衡正在倾斜,载于史册的古老法典,早已宣告答案的绝对。”
人们是否应该拥有智识,答案不言而喻。而在当下,更重要的思考或许是我们应以何种姿态拥抱智识?尤其在社交网络全面攻陷日常生活的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运用智识,有尊严地面对自己和他人?正如沈奕斐在《大侦探合议庭》中提到,“如果得出一个反常识的结论,要用非常扎实的证据证明它。”在“后真相时代”,“竞争性事实”层出不穷,因此吃瓜亦需谨慎,让子弹飞一会儿,而非让自己成为舆论的工具和棋子。
无论剧本创制或场景设计,《大侦探》系列都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英国侦探小说的黄金时代。然而,节目植根的土壤却是高度中国化的,其中所涉及的各类社会问题,都有本土文化背景的深度参与。在感性直观的中国文化中,只有目睹、体验具体案件中的辗转曲折,才能真正判断是非对错,真正理解法治的精神向度。就此而言,《大侦探8》作为文艺作品所能发挥的作用,已不仅仅是一句寓教于乐所能概括和表述的。
(来源:北青网)
【编辑:邢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