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企扩大在华投资,今后不用再去日本背电饭煲回国
本文摘要:继在上海、苏州设立大型生产基地后,大金空调将在惠州建设其在中国的第三大生产基地,利用华南地区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本间哲朗说,松下在日本从事氢能技术开发研究已20多年,但在日本国内没有太多发挥空间,而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潜力巨大。

  曾经,中国到日本旅游的游客喜欢带日本制造的电饭煲回国。也许,这将成为历史。日本家电龙头企业松下,正在把其日本电饭煲的生产转移到中国。

  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相关人士近日向第一财经记者确认,松下正加大在中国的投资,2022-2024年的3年内将投入超过500亿日元,新建或扩建10座以上家电及空调设备工厂。另一家日本企业大金也准备在广东惠州新建空调工厂,计划2024年10月投产。

  受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中国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日本企业全球供应链进行“中国 1”布局、“摆脱对中国依赖”的声音在2022年变得响亮。据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安川电机会长兼社长小笠原浩表示该公司准备将逆变器等核心部件的生产回归日本,降低对中国的依赖。松下、大金等此时增加对中国的投资,则显示中国市场对不少日本企业仍然有难以割舍的吸引力。这些坚持长期投资的企业,在中国看到了哪些新的机会?

增资中国的考虑

  这是时隔18年来,松下首次在中国新建家电工厂。按照该公司规划,新工厂将于2024年在浙江投产,松下将建立微波炉和电饭煲等烹饪家电的年供货规模达到20亿元人民币的体制。除了在广东的美容家电工厂建设新厂房之外,它还将扩建位于广东的空调工厂。

  松下控股的董事、全球副总裁、中国东北亚总代表本间哲朗1月13日在给第一财经记者的书面回复中表示,将电饭煲生产线转移到中国杭州这件事,并不是最近才做出的决定。在疫情发生后,松下控股经过很长时间研讨最佳产品生产地后,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本间哲朗透露,这一决定取决于三点考量。第一,松下在杭州综合保税区已经拥有法人公司;第二,松下在杭州的公司,拥有超过500名专业的家电技术人员;第三,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电饭煲生产,有一半以上的产地都在中国,特别是华东地区,有很多供应商能够提供优质的零部件和材料。

  “今后,松下的电饭煲生产基地将集中于中国杭州和印度金奈。”本间哲朗说,印度的人力费更便宜。中国则在保税区、技术、供应链等方面有优势,这些优势补足了人力的花费。

  对于日本供应链摆脱对中国依赖的声音,本间哲朗去年11月在第五届“进博会”开幕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线上采访时曾表示,从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也经历了贸易摩擦,比如70年代是电视、80年代是录像机、90年代是手机等,引起贸易战。

  “对于松下而言,我们最基本的理念是‘在哪里生产,在哪里销售’。我们看到中国国内的供应链是非常强韧的,我们也非常愿意积极发挥中国供应链的强项。”本间哲朗说。

  他当时说,疫情发生两年半以来,松下努力的方向就是面向中国的产品尽可能不使用进口的零件。因为疫情的阻隔,不管时间还是资金方面,都要花费大量的投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尽可能在中国从事生产的时候,更多的使用在中国本土就可以采购到的东西。

  本间哲朗表示,“在中国所生产的相关产品,我们愿意将它运用到全球,在这方面的态度我们是没有改变的。即使是疫情结束之后,我们也不会在供应链方面改变对中国的看法。”

  对中国供应链和市场潜力的看好,同样也是大金增资中国的重要原因。

  大金空调(惠州)有限公司2022年10月成立,由大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全资控股,,注册资本17.5亿元人民币。继在上海、苏州设立大型生产基地后,大金空调将在惠州建设其在中国的第三大生产基地,利用华南地区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

  大金空调投资在惠州打造的华南生产基地项目,占地约330亩,将于2023年2月动工、2024年8月投产,将建设VRV住宅空调、变频器P板等生产基地和华南地区销售中心、物流中心,最终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预计达产后年营业额将达70亿元。

  据调研机构产业在线的数据,2022年,中国家用中央空调的国内销售额为505亿元,同比增长5.2%;出口金额59亿元,同比增长39.5%,内销和出口合共销售额564亿元,同比增长7.9%。

  “大金2020、2022年在中国的销售规模受疫情影响而有所下降,但大金始终是中央空调市场的权重品牌之一。”产业在线分析师费腾向第一财经记者说,大金在惠州扩大产能,拿了22万平方米的地,计划2024年投产,表明大金对中国市场发展潜力和后市需求看好。“目前日企对中国市场普遍持乐观看法,东芝、三菱重工海尔、海信日立等品牌进入中国后均有扩展产能的动作。在中央空调产品市场,用户对日系品牌的认可度较高。”

  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家电分会秘书长周南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疫情前后,中国作为全球家电产业的制造、贸易中心的地位依然稳固。美国的301条款关税、以及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制造业崛起有影响,但中国家电市场消费升级的潜力仍有很大空间,中国家电龙头企业在全球的行业地位仍在提升。这是日本企业增加在中国家电业务投资的重要背景。

  新产业的新机会

  不只家电,中国在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巨大机会,也吸引着日本企业增加投资。

  中国电动汽车销量约占全球一半,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被日本企业看好。2022年4月,本田公司在中国开发的首款电动汽车上市销售,它计划在湖北省和广东省建立电动汽车工厂,2023年以后将向欧洲出口。丰田、日产公司也相继在中国投入新款电动汽车,增加新能源汽车的产能。

  日本新能源汽车零件供应商也瞄准了这个机会。日本电产株式会社2022年5月宣布,在浙江省平湖市开设面向电动汽车的E-Axle电机系统旗舰工厂,这是电产公司在中国建设的第四个、也是最大的E-Axle电机厂。该厂将生产电机及逆变器、齿轮等电动汽车相关配件,从2023年10月开始运营,预计2024年度年产能可达100万台。

  2022年11月,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斥资1.82亿元人民币,在上海设立全资子公司松下汽车电子系统有限公司,主攻新能源汽车领域,包括电子元器件批发、新能源汽车生产测试设备销售、汽车零配件批发、汽车零部件研发、新能源汽车电附件销售等。松下当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进博会”上,展示了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包括锂电池。

  本间哲朗说,过去松下与汽车行业的合作,偏向于提供零件;现在调整战略,将对电池使用寿命进行预测、管理的技术发挥出来,这方面仅在中国推进合作,因为日本国内电动车市场不大,而松下向美国相关车企提供电池,电池使用寿命管理由这家公司自己做。

  在第五届“进博会”上,松下控股与北京四维图新合资的松下四维,与中国太平洋保险产险深圳分公司、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中国)有限公司和广东光华科技,围绕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促进构建电池循环经济体系签订四方战略合作协议。松下四维通过电池分析云服务,将电池状态可视化,助力退役电池的残值估算和优化保险服务的提供。

  氢燃料电池业务,也是松下在中国的发展重点。本间哲朗说,松下在日本从事氢能技术开发研究已20多年,但在日本国内没有太多发挥空间,而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潜力巨大。

  松下的冷热电三联供氢能示范项目,落地于松下能源无锡工厂,2022年11月进入试运行。在可移动场景中,松下联合中集安瑞科,发布首个装载松下5kW纯氢燃料电池的集装箱系统集成方案;在住宅应用领域,松下参与坐落于广东佛山的全国首个“氢能进万家”智慧能源示范社区项目,将松下的电池产品应用其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徐梅2022年10月在《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中日建交50年回顾、思考与展望》一文中表示,近几年,部分日企出于规避地缘风险、保障产业链安全及降低成本等因素考虑,收缩在华生产。与此同时,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结构及对华期待也在发生变化,但彼此需要、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未改变。

  本间哲朗说,从松下的角度看,很早以前就不再把中国只看做一个制造业大国、人工成本低廉的国家。中国现在有五大特点:一是中国市场规模巨大,智能化在不断推进;二是吸收新技术的能力非常强;三是对于创新的容错空间比较大;四是技术人才大国;五是有强韧的供应链,所以中国还是一个创新大国。

产业链的交融与重构

  事实上,东芝(家电业务)、三菱重工海尔、海信日立等都已是中日企业合作的产物。

  2016年3月,美的集团收购东芝白色家电业务80.1%的股权,东芝保留19.9%的股权。两年后,2018年,东芝白色家电业务扭亏为盈。美的集团副总裁王建国曾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美的收购东芝家电业务后,双方优势互补,美的给东芝提供智能化等新技术,使东芝品牌年轻化;东芝精益制造的方法,也移植到美的工厂的生产制造系统中。

  据美的集团2021年年报,2021年日本家电零售市场同比下滑3%,东芝家电零售收入逆势增长9%,六大品类合计市场份额提升至12.5%。2021年,东芝家电业务扩展覆盖超过70个国家和地区。美的集团2022年半年报显示,东芝家电去年上半年零售收入同比增长25%。

  海信日立的中央空调业务,也成为海信家电的增长点之一。海信家电在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中持股49.2%,是第一大股东。这家合资公司2023年迎来20周岁,运营海信、日立、约克VRF品牌的中央空调业务,年营收规模已从当初的3000万元增至200亿元。

  三菱重工海尔亦成立超过20年,由三菱重工、海尔分别持股55%和45%,在青岛有三菱重工最大的中央空调生产基地。2022年3月,三菱重工海尔空调机项目三期在青岛动工,计划总投资5.2亿元,占地面积30亩,将于2023年5月试生产。建成后,三菱重工海尔的产能将增加100万台/年,可以较好地支撑和保障2023年及以后全球市场的订单需求。

  这种中日产业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况,在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施后仍然会延续。不仅在中日合作紧密的汽车、家电产业,纺织产业也有这样的例子。

  2022年12月,中国浙江省嘉兴市组织商务包机从杭州启航赴日本东京,方便当地厂商参加第36届亚洲纺织成衣展以及招商。嘉兴市杉惠服饰有限公司的业务经理华一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RCEP实施后,东南亚向日本出口服装全免税,而中国向日本出口服装还不是全免税(迟几年才会全免税)。所以,日本客户考虑到成本,会把部分服装订单转到东南亚。

  这当然意味着中国工厂的竞争更多,但如果中国企业能拓展东南亚的供应链,则不失为新商机。2022年,杉惠服饰首次与缅甸工厂合作,把中国的纺织原材料出口到缅甸,在缅甸工厂加工为成衣,再出口到日本。转变的契机是,一位日本客户因为价格原因,询问能否从东南亚发货,杉惠服饰借势发展起东南亚的供应链。

  目前,“中国—缅甸—日本”这样供应链的订单,还在尝试,只占杉惠出口日本订单的一两成。华一帆认为,日本对服装品质要求高,缅甸在品质控制上仍有欠缺,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会得不偿失。而且,在RCEP的框架下,中国几年后向日本出口纺织服装也将全免税。

  据企查查2023年1月向第一财经提供的数据,2022年日本企业在中国成立的公司约550家,同期日本企业在华子公司在中国成立的公司约200家,这约750家企业涉及汽车部件、钢板加工、软件信息技术服务、食品制造、设备制造、金属制品、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仪器仪表制造等众多领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徐梅认为,日本企业轻易不会放弃巨大的中国市场,中国作为其重要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的地位一时难被取代,如同韩国贸易协会(KITA)国际贸易通商研究院在一项政策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在中国工资上涨、中美贸易摩擦等情况下,韩国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应考虑将生产基地从中国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而在中高端制造业以及市场容量等方面,中国完全不可替代。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