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贾宾:“海丝”古沉船如何诉说中外交流往事?
本文摘要:“华光礁Ⅰ号”古沉船遗址记载着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说明中国人最早开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先河,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中新社海口2月17日电 题:“海丝”古沉船如何诉说中外交流往事?

  ——专访海南省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贾宾

  中新社记者 符宇群

  深海考古突破2000米、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实施整体打捞……2022年,中国水下考古备受关注。水下古沉船蕴藏哪些历史“密码”?它们如何反映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发展脉络?海南省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贾宾,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以中国首次大规模远海水下考古发掘的“华光礁Ⅰ号”沉船为例,作出解答。

视频:【东西问】贾宾:“海丝”古沉船如何反映中外文明交流的故事?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华光礁Ⅰ号”是一艘什么样的船?

  贾宾:“华光礁Ⅰ号”沉船是中国首次在远海发现并成功打捞出水的一艘南宋时期的木制沉船,也是中国第一艘在远海用分解打捞的方法打捞出水的古代木船。

  “华光礁Ⅰ号”沉船因1996年发现于中国西沙华光礁海域而得名,经1998年—1999年、2007年—2008年两次水下考古发掘,发现时残长20米,宽约6米,有11个残留的隔舱。残存的隔舱中有大量船货,是南宋时期来自福建、广东、江西等地不同窑口的瓷器。这些瓷器皆为民窑产品,多数用于对外贸易。通过将商船上的器物与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出土和出水的瓷器进行对比,发现它们之间具有高度相似性。由此可以推断,“华光礁Ⅰ号”是一艘从中国港口装货,经过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将商品运送至东南亚国家的远洋商船。

“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考古发掘平台。海南省博物馆 供图

  中新社记者:有学者认为,沉下一艘船,就是沉淀下一段历史;出水一艘沉船,便是那段历史的重启。“华光礁Ⅰ号”蕴藏了哪些历史故事?

  贾宾:“华光礁Ⅰ号”沉船是南宋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遗存之一,其船体本体和船载货物包含了丰富的文物信息和历史故事。

  首先,从沉船本体看,“华光礁Ⅰ号”凝结了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智慧结晶。“华光礁Ⅰ号”是一艘南宋“福船”和单龙骨尖底船,这样的形状有利于远海航行。同时,在沉船上发现的水密隔舱,是古代中国的一项伟大发明,说明当时中国远洋商船上的此项技术已非常成熟。配备这种装置的船只加上独特的“福船”船型设计,既给远洋航行增加了安全性,又能携带更多货物。沉船的发现,再次印证了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其次,从出水船货看,“华光礁Ⅰ号”的货物以瓷器为主,还有铁器、陶器等。按器型来分,瓷器中有碗、盘、碟、盒、壶、盏、瓶、罐、瓮等,主要产自福建、江西等地的多处窑口。如此数量众多、产地不同的器物汇聚于一艘商船,勾勒出中国当时瓷器生产和海外贸易繁盛的场景。

2007年发掘“华光礁Ⅰ号”船体隔舱全图。海南省博物馆 供图

  “华光礁Ⅰ号”的船载货物类别,是宋代海外贸易商品的一个缩影,其中尤以外销陶瓷器最为突出。因“华光礁Ⅰ号”是一艘南宋早期沉船,船货以“输出”为主,各窑口的工匠按自己的理解生产瓷器。到了“南澳Ⅰ号”沉船所处的明代中晚期,大量带有异域风情的瓷器出现,海外贸易实现了从过去的纯输出到“订制”输出的转变,这也是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的必然结果。

  “华光礁Ⅰ号”与国内外海域沉船和其他遗址考古发现的同类遗物,共同构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生产、贸易和消费网络。它是当时中国对外贸易以及中外文明交流的缩影,是探讨中国海外贸易与南海海上贸易航线的珍贵资料,在中国沉船发掘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考古发掘水下测绘现场。海南省博物馆 供图

  中新社记者:出水至今,“华光礁Ⅰ号”在船体和船载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的工作进展如何?

  贾宾:“华光礁Ⅰ号”沉船文物主要包括船体本身和船载文物,海南省博物馆出水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承担“华光礁Ⅰ号”沉船出水文物保护项目。

  船板保护修复工作从沉船打捞时就已开始。考古队员对拆解后的每一块船板进行编号、记录,再分别打捞出水,而后需要经过脱盐脱硫、干燥定型等步骤再开展复原。目前,海南省博物馆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共同设计了沉船的复原方案,其真容不久后或将展现在大家面前。

  由于船载瓷器散落在海沙与珊瑚碎屑交错的沉积层上,致使部分出水瓷器的釉面酥松脱落,表面粗糙,还有些器物发生破损,需进行脱盐处理。在展览前,瓷器还要经过粘结、陪补、加固、作色等基础加固修复流程。目前已有近万件器物完成了修复步骤,分别在海南省博物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进行展示。

  沉船文物的发掘和保护是一脉相承的,通过科学的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可以保证沉船船体及遗物的妥善保存和复原,能让更多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沉船原貌,对其蕴含的大量文物信息有直观的认识,从而更好领悟深厚的中华文明。

“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水下堆积情况。海南省博物馆 供图

  中新社记者:目前南海水域得到考古证实的沉船遗址有一百多处,以中国古沉船为主,少有外国古沉船,这说明了什么?

  贾宾:目前已经发现的南海沉船有一百余艘。其中,“南海Ⅰ号”沉船发掘出水南宋外销瓷器20余万件,同时有大量带有浓郁阿拉伯特色的器物;“南澳Ⅰ号”是一艘明代沉船,出水大量精美的青花瓷器;“华光礁Ⅰ号”沉船也出水了大量来自福建德化窑、闽清义窑、江西景德镇等多地不同窑口的瓷器。这些器物的出水都是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存在的有力证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交流和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的有力体现。

  南海海底发现的外国沉船并不多,而中国古沉船很多,证明最早经营、开发南海的国家就是中国。“华光礁Ⅰ号”船体包含的历史信息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是以中国为起点的文化传播之路。“华光礁Ⅰ号”古沉船遗址记载着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说明中国人最早开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先河,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我们在海南三亚、陵水等地发现一批古代伊斯兰墓葬群,墓主就是随商船来华贸易的伊斯兰商人,他们滞留在海南并长眠于此。从此,海南多了一支外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这也是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相互促进、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例证。

2007年发掘“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出水文物。海南省博物馆 供图

  中新社记者:从目前南海水下考古来看,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发展与西方海洋文明发展有哪些不同?

  贾宾: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自汉代起一直到清代,中国都在经营、开发南海诸岛和南海航线。目前在东南亚地区发现出土、出水的一些瓷器,主要来自于中国福建、江西、广西、广东等地,具有明显的中国风格。此外,我们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现有的祠堂、宗庙里发现了一些建筑石构件,与“金银岛Ⅰ号”“珊瑚岛Ⅰ号”沉船中发现的建筑石构件同源。这些从南海出水的文物蕴含了当时贸易繁盛、文化交融的情景,是对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一种诠释。

“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出水船板保护现场。海南省博物馆 供图

  人人为公、天下大同是中国古人的人生观,也是中国古代海洋文明发展观,是对当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诠释。反观西方,从大航海时代便开始了殖民史和掠夺史,道路完全不同。

  海上贸易的兴起与繁荣,带来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学习,达到交融。古代中国这种由贸易带来的文化交融,对当今世界如何走和平发展之路,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现今,中外举办学术会议、共同开展文物保护、交流经验,也是以合作共赢为纽带,以文物保护、修复为桥梁,实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互鉴。(完)

  受访者简介:

贾宾。受访者供图

  贾宾,现任海南省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南海水下考古、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海南陆地考古、海南历史文化,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出版学术著作《南海钩沉--南海水下考古发现与研究》《牵手这片海--南海水下文化遗存和亚洲文化的交融》等,发表各类论著三十余篇,主要包括西沙水下文化遗产调查报告、西沙出水铜钱研究、西沙岛礁考古调查、海南伊斯兰墓葬与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等方面。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