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新闻网北京2月28日电 (记者 应妮)质量是一个“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出版主题。十九大、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质量强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求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为质量强国建设确立了更加具体的阶段目标。
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质量简史》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策划出版。该书以制造业发展为背景,梳理现代质量理念的变迁路径,不仅梳理经典质量理论,还穿插对质量管理、计量体系、企业生产等现代工业主题的阐发,是第一本系统梳理质量理论发展史的科普著作。质量理论是工业思维的投射。在这个意义上,为质量书写“简史”,也为当下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要镜鉴。
日前在京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该书作者、产业观察家林雪萍与质量专家韩俊仙结合各自的质量研究与实践工作,为读者分享了对书中内容的感受。
林雪萍拥有多年的产业观察经验。在他看来,当下中国质量面对的主要还是以往遗留下的问题;但随着时代进步,质量管理在数据统计、数字化等方面已经有很大进步。用“新工具”应对“老问题”,关键在于提升领导者乃至全民的质量意识。
对谈话现场,作者林雪萍(中) 出版社供图他在书中提到,质量是有国家特色的,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国情,无法照搬理论。中国早已是制造大国,全球的大量工厂基地都在中国。而质量理论向来诞生于热闹的机器所在地。下一个重要的质量理论突破,应该会来自机器数据的使用。由此,中国应该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工业市场。
资深质量专家韩俊仙有丰富的质量管理一线经验。她认为,质量工作者应该善于利用智能化手段整合资源,打造科学模型,攻克可靠性等质量难题,让中国质量再上新台阶。
值得一提的是,《质量简史》作为一本中文原创著作,为中国学者和企业在质量界的足迹留下了笔墨。尽管质量领域中已有不少经典著作,但大部分是外文作品,对中国当时一批走在前沿的“质量人”及其实践记载并不充分。因此,本书也期待为中国质量界抛出引子,呼唤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中国自己的质量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