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9日电 (记者 陈杭)记者9日从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袁之良团队利用光频梳技术首次实现开放式架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系统,完成615公里光纤量子密钥分发实验。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光量子通信与器件团队成员周来表示,量子密钥分发基于量子的不可测量、不可克隆性,以及一次一密的加密方法,可实现无条件安全通信。
2018年英国东芝欧洲研究所提出新型双场协议,使得安全成码率以信道衰减的平方根线性下降,在无中继的情况下可突破码率界限,是实现500公里以上光纤量子通信的可行方案。双场协议的实现需要两个异地的独立激光源在第三方远程节点处实现稳定的单光子干涉,但通信双方激光源的微小频差与长距离光纤造成的快速相位漂移都对干涉有重要影响。
周来说,传统方案是在遥远两地间架设服务光纤作为传输媒介,然后通过时频传输或者光学锁相环等技术,完成两地激光源的频率锁定。
袁之良团队首次将光频梳技术应用于双场量子密钥分发,一束单频率的光通过电光调制器成为多频率的光,且频率像梳子上的梳齿一样间隔均匀。研制出首个开放式架构、无需服务光纤的新型双场量子密钥分发系统,实现了低损耗光纤四百公里级、五百公里级、六百公里级的安全成码,并且打破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的码率界限,成功演示了臂长差为百公里的量子密钥分发实验,这也是目前最长臂长差记录。
周来说,相较之前的实验成果,量子信号光的相位漂移速率降低1000多倍,大大降低相位参考光的噪声影响,有助于光纤量子密钥分发距离向千公里级别突破。同时,基于光频梳的开放式架构有利于未来构建多用户多节点的城际量子保密网络,并对基于单光子干涉的分布式量子网络具有重要意义。(完)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