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胡伟:探索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
本文摘要:”胡伟解释,浙江通过搭建数字化应用平台,内嵌区块链技术,实现海洋塑料垃圾回收的全过程溯源。”为此,胡伟建议支持浙江开展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模式国家试点。发展壮大海洋塑料产业、实现海洋塑料高值利用,是反哺海洋塑料垃圾收集、支撑海洋塑料

  齐齐哈尔新闻网北京3月10日电 (柴燕菲 郭其钰)海洋经济时代,大量海洋垃圾何去何从?海洋塑料垃圾如何变废为宝?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是世界性难题,也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副省长、致公党浙江省委会主委胡伟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建议,构建“市场化垃圾收集—高值化资源利用—国际化认证增值”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体系,打造具有内驱力、可持续的“蓝色循环”创新模式。

  浙江是海洋大省,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6600公里,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一。目前该省在“蓝色循环”模式上进行了诸多探索。

  “简而言之,浙江‘蓝色循环’模式重在依托数字化创新、市场化重塑,有效解决海洋塑料垃圾无人收、价值低、可持续的问题,构建产业价值再分配体系,将减污降碳与共同富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胡伟介绍。

  长期以来,海洋塑料垃圾“无人收”问题一直是治理的痛点,浙江政府与企业共同建立闭环治理平台,其中政府负责制定政策、开放数据、建立机制,监督海洋污染物处置,企业负责收集、再生、产品制造等业务,渔民等一线收集人员也可从中获利,用市场化手段解决了海洋塑料垃圾一线收集人员的有效组织和源动力问题。

  在国际上,用海洋塑料垃圾制成的“海塑粒子”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不断提高“海塑粒子”产成品的比重,以及其在生产过程中作为原材料的添加比重,已日益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如果说‘无人收’是痛点,那么‘低价值’就是堵点。通过国际权威机构的认证,融入国际价值链,就能实现回收价值前移,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胡伟解释,浙江通过搭建数字化应用平台,内嵌区块链技术,实现海洋塑料垃圾回收的全过程溯源。该模式可信度更高、可靠性更强。

  “数字化溯源系统本质上就是一个自我证明系统,解决了‘物从哪里来’的核心问题。因此破解三个‘哪里来’就构建起了‘蓝色循环’的主体框架。”胡伟说。

  同时,浙江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重点打开国际高端市场,通过与多家国际头部企业签订生产、销售合同,实现国内国际产业协同。

  据统计,浙江有7036艘船舶、237家企业参与“蓝色循环”,11家头部企业组建“蓝色联盟”。目前已收集海洋污染物5343吨,其中海洋塑料垃圾2079吨,一线收集群众增收20%以上。

  “如‘蓝色循环’模式在全国推广,我们预计每年可回收海洋塑料垃圾3万吨,高值利用渔网等废弃渔具200万吨,推动形成年产值千亿级的海洋塑料产业。”为此,胡伟建议支持浙江开展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模式国家试点。

  在其看来,海洋塑料追溯认证体系的构建是“蓝色循环”的最关键环节。如针对国内尚无相关认证标准,胡伟建议国家层面在浙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尽快制订出台海洋塑料相关标准、规范,建立领先的追溯认证体系,提高中国在国际海洋塑料认证领域的话语权。

  发展壮大海洋塑料产业、实现海洋塑料高值利用,是反哺海洋塑料垃圾收集、支撑海洋塑料污染治理的基础,也是凸显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因此建议加快建立健全支持海洋塑料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对海洋塑料产业企业在税收、出口、科研政策上再倾斜,通过加强政府强制采购引导、优化项目用地保障等,培育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塑料产业。”胡伟说。

  向海图强需更具国际眼光。胡伟希望加强国际合作,让浙江“蓝色循环”模式“走出去”,广泛参与国际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创新发展等领域交流合作,也为世界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力量。(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