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研讨会在京举行:类型融合打造成功典范
本文摘要:由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主办,《中国电影报》社承办的电影《满江红》专家观摩研讨会日前在京举办。

  齐齐哈尔新闻网北京3月14日电(记者 高凯)由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主办,《中国电影报》社承办的电影《满江红》专家观摩研讨会日前在京举办。

  由张艺谋导演,陈宇、张艺谋编剧,沈腾、易烊千玺、张译、雷佳音、岳云鹏、王佳怡领衔主演的悬疑喜剧电影《满江红》自2023年春节档上映以来,票房一路走高,截至3月14日已超过45亿元(人民币,下同)。

  孙向辉、张蕾、彭锋、张卫、陈旭光等主办方相关部门负责人,影片编剧陈宇及张德祥、侯克明、李道新、赵卫防、王海洲、赵宁宇、刘藩、谭政、高小立、胡建礼等业界专家学者当日齐聚一堂,于研讨会上共同探讨了影片的艺术特色与创作得失。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孙向辉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2023年春节档”调查情况,据介绍,《满江红》以88.4分位居该调查历史有397部影片满意度的第6位。

  孙向辉认为,《满江红》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类型片,其创作完成度、专业度在同等投资规模和题材类型中也比较突出。影片所取得的45亿元票房,对提振市场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疫情之后巩固全行业的信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从艺术学院学科建设的角度,对《满江红》给予了高度肯定。《满江红》编剧、北京大学教授陈宇介绍,“影片追求极为紧凑的节奏和极高的情节力度,力求满足戏剧舞台的‘三一律’叙事准则;与此同时,我们希望创作一部能真正吸引观众的主流电影,表达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其中既蕴含宏大的民族情怀,也浸染着每个中国人都具有的家国情怀。”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道新表示,《满江红》是一部充满个性化的作品,其封闭时空与极致叙事体现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导演张艺谋风格化的镜头语言与编剧陈宇不断反转的情节设定,形成了某种美学上的共鸣,从影片的票房成绩来看,这种共鸣也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影片恰到好处地让悲剧与喜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表达融合共生,也在弥合历史片与古装片之间类型界限方面作出了尝试与努力。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侯克明认为,《满江红》的成功最主要是叙事的成功。《满江红》中“剧本杀”式的创新叙事方式,拉近了影片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表示,《满江红》将喜剧、悬疑、动作三大类型元素融合于一体,并选择适合的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演员塑造相应角色,这一切都为影片赢得更广大的观众群体奠定了商业基础;此外,影片将复杂叙事运用到极致,让观众体验到了强烈的“烧脑”快感;同时,影片体现了诸多张艺谋导演的个人艺术风格,观众能从中发现很多张艺谋经典电影的美学元素与创作手法,这成为影片艺术品质的重要保障。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赵宁宇认为,《满江红》在非常坚实的中国传统的喜闹剧和民间文学的基础之上,进行了一次当代的演绎。

  《电影艺术》主编谭政指出,《满江红》成功的原因有四点,即较为扎实的剧本、类型叙事的融合与拓展、高水准的制作以及有广泛民众基础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满江红》主创将喜剧的叙事嵌入由悬疑推动的叙事进程中,创新性地将多种元素融合在一个具有宏大的家国叙事、广泛的强烈民族情怀的历史故事中,拓展了中国电影叙事的美学维度。

  影视风向标主编、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胡建礼强调,《满江红》采用了类型杂糅的方式,将古装、悬疑、喜剧等元素结合在一起,进行了融合创新,打破了单一类型的票房天花板。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指出,电影的场景、故事、人物都高度集中,没有多线、没有分叉,节奏紧张,环环相扣,任务目标也就是悬念极为明确,因此具有“高概念”的特点。从剧本杀游戏的角度看,是讲述一群人“分角色”、“具身扮演”,一起推理案发情节,不断“过关”又不断重来,最后以“身体”、生命为代价寻找“真相”。影片具有游戏化思维特点和游戏精神,受到“游生代”年轻观众的欢迎就不足为奇了。其密集的反转颇具游戏可玩性、烧脑推理性和“爽感”。影片的成功,预示此类具有“剧本杀”特点的电影,无论艺术还是产业都会有巨大的潜力。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张蕾在总结发言中谈到了《满江红》的创作和市场成功对电影产业未来发展的启示,她认为要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第三方面是坚持守正创新,树立群众的视角,接地气、聚人气,增强电影的吸引力。(完)

【编辑: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