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RedCap规模化商用是场持久战
本文摘要:”  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与终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邓伟介绍,RedCap针对传统5G终端进行复杂度裁减,在确保业务性能的前提下,降低终端复杂度和成本,实现性能与成本的平衡。物联网专家、5G物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解运洲指出,若让垂直行业接受RedCap新技术,尚需

  RedCap可以简单理解为“轻量级、简配版的5G”。业界初步估算,通过减少终端带宽、收发天线数量、降低调制阶数等方式,RedCap可使5G终端复杂度和成本下降50%至65%,这对5G终端规模应用、扩大5G应用场景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且在物联网领域的落地应用中尤为突出。

  3月23日,第三届全球6G技术大会在南京召开,深入探讨6G网络变革与技术创新。就如此前4G与5G的“交接”一样,通信领域的技术迭代并非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长期的互补、共存。

  6G看似就在眼前,同时,5G也没有停下技术演进的脚步。

  不久前,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携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产业合作伙伴发布《中国电信5G RedCap产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这份由十八家芯模端和网络设备厂商参与编写的《白皮书》,从产业进展、技术特性、终端需求、行业应用等层面绘制了一幅轻量级终端(RedCap)从宏观发展到实践落地的全景图。

  在相关行业组织及电信运营商、设备商、芯片企业的合力推动下,5G RedCap产业落地的声势蔚为壮观,将5G赋能千行百业推向更深、更广。

  5G应用的重要拼图

  被大家形象地称为“小红帽”的RedCap,可以简单理解为“轻量级、简配版的5G”。业界初步估算,通过减少终端带宽、收发天线数量、降低调制阶数等方式,RedCap可使5G终端复杂度和成本下降50%至65%,这对5G终端规模应用、扩大5G应用场景的推动作用显而易见,且在物联网领域的落地应用中尤为突出。

  2022年6月,RedCap在3GPP R17阶段实现标准冻结。“作为5G的增强标准,R17面向5G拓展现实、新型物联网等新业务需求,重点引入包括RedCap在内的多项技术功能。”在高通公司技术标准副总裁李俨看来,R17延续了5G对整个产业的“承诺”,即实现从人与人的连接到更多地应用于千行百业,RedCap就是最受关注的技术之一。

  以超大带宽、超大容量、超低时延为典型技术能力特征的5G,虽然行业应用成果显著,但它的能力并不能全面覆盖所有无线场景。与此同时,模组价格高、功耗大、行业应用碎片化严重等痛点成为5G走深向实的阻碍。

  北京智联安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销售高级副总裁王志军表示,众所周知,5G定义了三大场景——增强移动宽带(eMBB)针对大带宽应用,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uRLLC)针对高可靠超低时延应用,而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则主要针对低速率、大连接的物联网应用。这些应用场景看似全面,但其实还存在着一块未被辐射到的需求“中间地带”。

  王志军说:“RedCap的出现补齐了此前缺失的‘中间地带’,为众多场景应用铺平了道路,比如工业传感器,虽然承载的数据量很小,但对时延的要求很高;比如监控摄像头,虽然数量很多,但还远远达不到eMBB的级别,对时延又有一定要求,这些应用需求都可以借助RedCap解决。”

  中国移动研究院无线与终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邓伟介绍,RedCap针对传统5G终端进行复杂度裁减,在确保业务性能的前提下,降低终端复杂度和成本,实现性能与成本的平衡。

  可以说,有了RedCap的加持,5G赋能千行百业更加如虎添翼。

  扩大5G显身手的舞台

  李俨认为,考虑到行业中存在众多将通信能力置入不同类型终端中的需求,RedCap技术有望成为R17标准中最快得到推广和应用的技术之一。

  作为5G实现全场景物联的重要拼图,RedCap的典型特征是以更低性价比,满足更大规模的物联场景需求,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期望RedCap技术可以在可穿戴设备、工业传感器和网络视频监控三大应用场景发挥其技术优势。

  据最新通信业统计公报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国移动网络的终端连接总数已达35.28亿户,其中代表“物”连接数的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达18.45亿户,自2022年8月底我国首次实现“物超人”后,“物”连接数占比已升至52.3%。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看来,“物超人”是我国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再出发”的重要标志。邬贺铨说:“如果说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主要依靠人口红利,那么物联网则打开了另外一个维度,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家居等应用将带来爆发式增长,网络技术发展开启新的里程碑。”

  国内物联网应用百花齐放的局面已经形成,为RedCap的加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自标准冻结以来,5G RedCap持续牵动产业各方关注,产业价值已得到包括制造、电力、港口、矿山、钢铁等多个行业认可。

  业内预测,随着终端模组成本的降低和网络向更高制式演进,RedCap将逐步替代4G物联成为中高速物联的主力,未来3年连接数将达到亿级,保守估计,仅5G全连接工厂终端连接规模就将超过300万。

  RedCap技术和产业发展更是捷报频传,目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三大电信运营商已完成多轮RedCap技术验证,RedCap网络规模商用条件渐趋成熟,产业链供给能力持续提升。

  商业落地还要持续努力

  蜂窝物联网技术众多,当红的RedCap技术该如何实现更好的商用落地?

  物联网专家、5G物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解运洲指出,若让垂直行业接受RedCap新技术,尚需全产业链共同努力打造产业生态。解运洲说:“当前窄带物联网等蜂窝物联网技术已趋于成熟,RedCap技术的指标优势能否被行业接受,还需要全产业链的共同努力。”

  不可否认,RedCap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或许其他物联网技术曾经走过的路,RedCap也要再趟一遍。如解运洲所言,技术再先进也无法强迫行业用户使用,RedCap尚需全产业链持续付出努力,跑通技术、跑通客户需求、跑通商业模式,挖掘真正适合的应用场景。

  总有一些厂家和用户愿意尝试新技术,从而促进了技术的良性竞争带动了新技术的普及,但物联网是一个长尾市场,涉及到运营商、设备商、芯片及模组厂商、应用厂商等多方面,RedCap规模化商用仍是一个“长跑”的过程。

  首先,虽然RedCap技术将使5G成本大幅下降,但相应的应用场景对芯片、模组的设计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例如终端体积要大幅缩小,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芯片模组的研发成本。RedCap能否商业落地,还需要经历市场的检验。

  其次,与覆盖更加完善的4G网络相比,我国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但在深度覆盖方面仍然有待提升,尤其亟须加强在室内等特殊场景的深度覆盖。

  此外,5G RedCap技术存在的隐私和安全隐患也需加以注意和防范。比如,智慧港口、电网、车联网等应用场景需要进行大量的设备连接和数据传输,若缺乏有效的安全措施,很容易导致数据泄露和窃取问题;5G RedCap技术的应用要基于授权和访问控制机制,但如果管理不当或缺乏监督,可能会导致非法访问和数据滥用。

  邬贺铨强调,安全是移动物联网发展的重中之重。物联网和互联网有所不同,物联网终端(如传感器、摄像头等)并没有很高的安全防护能力,因此物联网的网络安全问题比互联网更值得关注。“物联网与重要基础设施关联,安全挑战更为严峻。”邬贺铨说道。

  (科技日报 记者 刘 艳)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