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导演李宗熹:讲好人间真情,便可描绘两岸情缘
本文摘要:”  剧中,晚年的李金标因老年痴呆,站在天桥上的他误以为身在1949年驶向台湾的轮船上,急得想要跳到海里游回家。《寻味》被视为《漂洋过海来看你》的姊妹篇,两部戏都是讲述两岸的情感故事。

  中新社北京3月26日电 题:台湾导演李宗熹:讲好人间真情,便可描绘两岸情缘

  中新社记者 应妮

  台湾知名戏剧导演李宗熹素以“温情传递感动和幸福”著称,他的最新作品《寻味》正在北京进行首轮演出。

  《寻味》故事从1949年开始,24岁的李金标随国民党第177师北平团来到台湾。直至1992年夏末,67岁的他才带着儿子儿媳以及长孙李明维回到幼时生活的北京胡同。这是一次特殊的归家。时空上的分离如同豁裂的伤口,疼痛伴随了许多人一辈子。两岸母子、兄妹、朋友的深情在历史中产生碰撞,但血浓于水,两岸本亲,最终,爱让一切误会和冲突冰释,人物得以回归本真。

  “我的爷爷就叫李金标。我算是李明维,剧中的第三代。”导演李宗熹表示,这部剧讲述的就是他生命的故事,与其说自己是创作者,不如说是一个记录者,“特别想去记录这七十多年两岸间的情感和变化。无论是煮一碗面,还是摘一颗柿子,无论是鸿雁传书抑或一通电话,透过生活中最真实的细枝末节,想要传达给两岸观众的东西正是浓浓的真情与挂碍。”

  剧中,晚年的李金标因老年痴呆,站在天桥上的他误以为身在1949年驶向台湾的轮船上,急得想要跳到海里游回家。而在旁边众人的劝阻和“帮助”下,帮他拉舵调转了轮船的驶向。这一幕戏,可谓全剧华彩,导演专门设计了李金标向观众致意再见的打招呼动作,每每到这里,剧场中的不少观众也会眼含热泪情不自禁向舞台招手。

  谈及这段戏,李宗熹坦言剧本完成后恰逢过年,自己总觉得这部戏少了点什么,“我没有办法改变1949年的历史,但我可以改变李金标印象中的1949年,可以让李金标在记忆中的1949年回家。”当写完这句话,李宗熹就明白要写这样一段“天桥”的戏。

  这部戏由两岸艺术家一起合作,李宗熹说,“大家撞击出了火花。台湾、北京的味道揉在了一起,很有点意思。”

  中国台湾影视男演员李志希是京剧世家,父亲李环春在北京出生。他称自己“根在北京”,“当年很多人漂流到台湾,后来又有了后代。我一直想着要回来,这是我的情怀,我要为我的祖国、我的家乡做贡献。这部舞台剧可以吸引大家对这个群体的关注,我很希望这部作品能够巡回公演。我常常告诉我的孩子,你的家在北京。”

  无论演员还是导演,一致认为这部戏“太复杂了”。双旋转舞台的设计用来勾勒不同场景,在换场景时楼上楼下、内环外环全都转起来,演员必须在黑暗中找准下一幕聚光灯亮起的位置。李志希直言为了防止穿帮,自己在舞台上既要演又要避。同时所有演员都要从年轻演到老,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我们常常说,戏剧就是千万的折磨换取片刻的迷人,这些折磨都是我们应该要去承担的。”导演如是说。

  《寻味》被视为《漂洋过海来看你》的姊妹篇,两部戏都是讲述两岸的情感故事。“1949年奶奶从上海到了台湾,直到1989年我爸陪着奶奶回到上海,奶奶和她姐姐见面的那一幕,是我父亲永远难以忘记的画面”,这成了《漂洋过海来看你》的灵感来源。在李宗熹心目中,后者从风格上来说更偏情感,而《寻味》更像史诗。“我做戏往往是从小的地方切入,但通过小的东西能看到历史的大变迁。一开始北京人去了台湾,后来台湾人又来到北京。”

  作为一个来北京的台湾人,李宗熹坦言早就没有异乡感觉。在他看来,讲好人间真情,便可描绘两岸情缘。因流离、永别、乡愁、思念而沉淀在心中的刻骨记忆,尤其是念念不忘老家的一段回忆、一口味道,就是儿时三餐生活中与父母的一杯粗茶、一锅淡饭、一碗热汤。这,或许就是“寻味”的要义。(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