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时代怎么读?专家:阅读不是为了记住而是为了启发思考
本文摘要:(童笑雨)“我认为,不存在爱不爱读书之分,中国人对阅读有着天然的兴趣。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杂志社副研究员陈斐认为,当下全民阅读的推广,也要与时俱进,可以借用多媒体的手段开展。

  齐齐哈尔新闻网金华4月14日电 (童笑雨)“我认为,不存在爱不爱读书之分,中国人对阅读有着天然的兴趣。我们能做的,是激活他们的阅读之心、好奇之心。”在谈及全民阅读这一话题时,《中华文脉经典围读会》总策划兼总导演向阳说。

  4月13日至14日,“典耀中华”阅读大会暨第五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启动仪式在浙江金华举行。现场,各界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全民阅读”等主题开展探讨。

  有专家提出,阅读不是“读了、背了、记住了”,而是看它能否启发思考。阅读也不拘泥于形式,各种形式的阅读,都有价值。

  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是它的宗旨。现在,全民阅读已成共识,但如何读、读什么、怎样读,仍是困扰不少人的问题。

  如何将其向纵深推进?方所书店创始人毛继鸿认为,这需要阅读推广人的指导,他更愿意称自己为守书人。

  他说,现在的书店不仅是买书、阅读的场所,更是一个举办分享会、文化沙龙、知识讲座等多主题人文活动的公共文化空间。“阅读不是选择,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也认为,在推进全民阅读的过程中,“点灯人”非常重要。

  有次,她给孩子讲了丹麦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听完故事后,孩子沉默了很久,接着说出的一句话令她触动。“他说,妈妈,我以后想造一个大棚子,让天下没有家的孩子都可以住进去。”

  后来,她将这个故事告诉了著名学者、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先生不愧是教育大家,她的第一反应就说,你当时就应该给他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能否听懂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明白,自己和中国的诗圣有着共同的理想。”

  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到治学的三重境界,张静认为阅读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把书装入脑中,也就是明白这本书讲的是什么;第二重是把我引入书中,在阅读中获得反思;第三重是将书与读者合二为一,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活学活用,乃至成为基因血脉中的一部分。

  张静说,阅读不是划知识点,全民阅读的目标,也不是让每个人“读了、背了、记住了”,而是让阅读启发当下的思考。这样一次与先人的隔空对话,与现实生活的相连,是另一种形式的阅读。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杂志社副研究员陈斐认为,当下全民阅读的推广,也要与时俱进,可以借用多媒体的手段开展。

  他提到了2022年由抖音、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书局等联合发起的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该项目邀请多位专家学者,讲解、诵读唐诗。陈斐说,这是阅读的另一种方式。

  “对于阅读的定义,没必要那么死板,各种形式的阅读,都有价值。”他说,在安静的场合里,读一本高深的书,是阅读;用3分钟时间刷一篇文章或看一个短视频,也是阅读。

  他提到,有些人认为,现在的中国人不读书了,或者读书的群体小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只是读者群体转移了。作为内容生产者,要运用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发各类阅读产品。(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