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业态发展催生新职业专家聚焦推动新职业规范发展
本文摘要:范巍强调,是否判定系新职业要以“大典”为准,“大典”里新增的职业和社会上一般说的“新职业”要区分看待。陈劢希望“多维度的监管”“行业协会、评价机构的参与”等举措能让职业培训市场更健康地发展。

  新业态的发展催生了新职业。新职业“风口”下需要警惕哪些“陷阱”?如何规范新职业健康发展以创造更好的就业前景?在聚焦“新市场下的新职业”这一议题的圆桌对话中,新职业评审专家以及来自主管部门、头部新职业培训企业的代表共同探讨如何推动新职业有序、规范发展。

  新职业界定要秉持“五性”“四化”“三期”

  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新职业持续涌现,作为新职业评审专家,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企业人事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范巍给出了“新职业”的准确界定。

  他表示,自2010年参与国家职业分类工作到2019年重新启动新职业的发布,评审组在判断新职业中逐步形成了共识,用“五性”判断职业性,即目的性、社会性、稳定性、规范性和群体性,“比如‘目的性’就是要以获得报酬为目的,因此我们比较熟悉的‘志愿者’虽然很多人从事,但因其公益性不能成为一个职业。”

  但范巍同时表示,在此基础上,新职业的评定标准还要有“四化”“三期”,即其职业活动中要具备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在职业的演进阶段中,要有萌芽期、成长期和稳定期,当新职业进入“稳定期”则具备了进入“职业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的标准。

  范巍强调,是否判定系新职业要以“大典”为准,“大典”里新增的职业和社会上一般说的“新职业”要区分看待。“现在存在‘新职业’泛用的现象,我们用这三个字是很严谨的。”范巍认为,新职业的发布有严谨的过程,未出现在大典内的只可能用“潜在新职业”等措辞表述。

  “职业管理是政府宏观资源管理的基础。”范巍认为,新职业反映了数字驱动和数实融合背景下的职业演变、新技术变革带来的新职业的出现、社会变革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和向往的导向,以及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的体现。“现在我们越来越把职业管理当成了基础,它跟教育、培训乃至就业、创业都有很密切的联系。”范巍说道。

  专家呼吁为专业技术类职业建立新标准

  圆桌对谈中,朝阳区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负责人陈涵姣介绍了该局在推动新职业及培训发展过程中的政策和举措。其表示,在落实推动市级政策基础上,朝阳区结合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比如鼓励支持辖区企业、培训机构开展新职业的培训,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政策补贴等。

  作为新职业培训机构,十方融海创始人兼CEO陈劢从企业角度带来了从硬件到师资方面的培训经验。“在市场一线从事数字职业,包括新职业培训的企业活动,我们在朝着新职业的鉴定、评价维度的专业性方面努力。”陈劢说道。

  针对新职业的评价标准,范巍表示,职业管理是基础,职业分类是逻辑起点。“有些职业达到五性、四化、三期之后,让它自己发展就好了。但我认为对新职业,特别是代表新技术、新需求、新变革的新职业,在当下有必要进行及时的规制和引导。”

  范巍认为,当下技能类新职业已实现了及时的规制,但还有相当一批新职业是专业技术类的,在本轮职称改革和职业资格改革中尚未得到有效规制,亟须建立适配于专业技术类新职业的评价和培训机制。在此次圆桌论坛上,范巍呼吁,有关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新职业需要建立新的职业标准。

  在新职业不断涌现的同时,也滋生了培训、考证乱象,如何规范新职业培训乱象是现场嘉宾讨论的焦点。陈涵姣介绍了朝阳人社局作为技能类培训监管部门所做的工作,其中包括培训资质认定、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以及对违规培训、考证的日常监管。

  “对于投诉量比较大的违规培训行为、考证行为,我们也采取了一些创新举措,比如协调企业提高解决力度,签署行业自律书以及发布培训机构‘红黑榜’。”陈涵姣说道。

  陈劢希望“多维度的监管”“行业协会、评价机构的参与”等举措能让职业培训市场更健康地发展。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