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个省市对殡葬管理进行立法 保障群众“身后事”
本文摘要:4月1日,贵州省贵阳市民政局、贵阳市殡葬管理所组织9户逝者家庭赴天津市参加海葬活动;4月7日,在浙江省温州市第七次骨灰联合海葬活动上,150位逝者家属为自己的亲人报名,让逝者魂归大海……今年清明节前后,许多逝者的家属选择了海葬。

  40多个省市对殡葬管理进行立法

  推进殡葬改革保障群众“身后事”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4月1日,贵州省贵阳市民政局、贵阳市殡葬管理所组织9户逝者家庭赴天津市参加海葬活动;4月7日,在浙江省温州市第七次骨灰联合海葬活动上,150位逝者家属为自己的亲人报名,让逝者魂归大海……今年清明节前后,许多逝者的家属选择了海葬。

  近年来,随着殡葬改革深化和移风易俗推进,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出现在更多人的选择里,鲜花祭扫、绿化植树、家庭追思、社区或集体公祭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逐步涌现。

  文明现代祭扫新风尚的逐步形成,是我国殡葬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指出,为更好满足群众殡葬需求,我国持续完善殡葬法规政策体系,各地将提升殡葬公共服务能力纳入基本民生需求保障范围,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持续推进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殡葬法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2022年9月1日起,新修订的《长沙市殡葬管理条例》施行,多项惠民政策也配套出台,仅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免除这一项,预计每年可为治丧群众节约费用近1亿元。来自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四方坪街道的刘伟(化名)对此感受颇深,他通过拨打96321(长沙市遗体接运服务专线)为其父治丧,花费了2486元,比之前联系的中介公司节约了5500余元。

  通过立法保障群众“身后事”,是推动殡葬工作持续稳健发展的保障。1997年7月,《殡葬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殡葬管理进入了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阶段。近年来,40多个省市对殡葬管理进行立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殡葬法规体系,殡葬管理步入了有法可依的法治轨道。

  在积极推进相关立法的同时,我国还配套出台了相关政策。比如,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殡葬需求方面,各地不断完善各项具体措施,切实减轻群众丧葬负担,取得了明显进展。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副司长朱玉军介绍说,目前,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建立了面向城乡困难群众的惠民殡葬政策,通过减免费用或补贴方式提供遗体接运、存放、火化、骨灰寄存以及绿色生态安葬等基本殡葬服务。北京、天津、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河南、广东、四川等9个省份的惠民殡葬政策已覆盖全体户籍居民。

  选择生态安葬人数快速增长

  4月2日,由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三地民政部门联合主办的“情融渤海 爱寄沧溟”2023年京津冀骨灰撒海活动在天津渤海湾举行。来自河北省唐山市的逝者家属薛晓东说,根据逝者生前的意愿,通过京津冀骨灰撒海活动,把他们的骨灰撒到大海里,“这是一种融入自然的行为,也了却了父母的遗愿”。

  天津市民政局殡葬事业管理处工作人员兰岚介绍说,骨灰撒海并不是直接把骨灰撒入海中,而是把骨灰放在一个可降解的骨灰袋里,然后通过传送装置将骨灰袋撒进大海。相较于传统的骨灰安葬方式,骨灰撒海更加注重精神传承,倡导回归自然,不占用土地,不污染环境,有利于节约资源,减轻群众负担,体现了公益惠民、生态、文明的现代殡葬新风尚。

  近年来,群众对于海葬、树葬、花葬、骨灰晶石等节地生态安葬的需求越来越大。为鼓励引导更多群众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各地纷纷出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目前,全国已有26个省份出台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具体实施意见,对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采取激励奖补措施,加大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力度。北京对骨灰撒海每例补贴4000元,上海进一步规范生态安葬和海葬补贴申领、发放流程,辽宁2022年的全省骨灰海葬补贴标准较往年提高近30%,广西下发专项补助资金支持不保留骨灰的节地生态安葬活动,浙江11个设区的市90个县(市、区)全部出台和完善生态安葬奖补政策。

  “随着各地对公益性生态安葬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大,相关惠民政策和奖补激励措施的推行,自愿选择生态安葬方式的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越来越多的群众接受和认同这些方式,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带头参与,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相信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会成为社会的主流选择。”王金华说。

  推进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国将提升殡葬公共服务能力纳入基本民生需求保障范围,通过纳入规划统筹推进、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服务体系等举措,持续推进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016年以来,国家将殡葬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十三五”社会服务兜底工程实施方案、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纳入“十四五”时期社会服务设施兜底线工程实施方案和“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加强殡仪馆、公益性骨灰堂、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推动老旧殡仪馆改造,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制度。同时,民政部联合发展改革委出台《“十四五”推进火葬区殡仪馆补空白实施方案》,重点推进火葬区的249个县级殡仪馆“空白点”建设。到“十四五”末,推动实现全国基本殡葬服务设施所有县市全覆盖目标,为推进和深化殡葬改革提供基础保障。

  “十三五”以来,国家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51.5亿元补助殡仪馆、公益性骨灰堂等建设项目和火化炉等设备购置项目。民政部本级福彩公益金累计支出近7.7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参照中西部地区政策的东部省份殡葬基础设施设备更新改造项目。近年来,各地也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殡葬服务设施建设。

  近年来,随着各地不断加快殡葬服务设施建设,不断优化殡葬服务设施布局,全国基本殡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目前,全国共有殡仪馆2100多个、殡仪服务站1300多个、公益性公墓(含农村公益性墓地)71000多个、经营性公墓2400多个、公益性骨灰堂14000多个。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公益属性为导向,健全基本殡葬服务制度,加大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严格规范殡葬服务和经营行为,推动形成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殡葬服务保障能力。”朱玉军说。

【编辑:陈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