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小西湖街区:老城更新,闹市区的“实验田”
本文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  南京小西湖街区:老城更新,闹市区的“实验田”  院子里有100多年的石榴树、60多年的枇杷树、40多年的红枫,还有一株20多年的昙花……“老宅盖起来有90来年了,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更新之后住着更舒畅了。”于是,在小西湖片

  中国式现代化的长三角实践

  南京小西湖街区:老城更新,闹市区的“实验田”

  院子里有100多年的石榴树、60多年的枇杷树、40多年的红枫,还有一株20多年的昙花……“老宅盖起来有90来年了,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更新之后住着更舒畅了。”年逾古稀的“老南京”秦柳昆阿姨说。

  秦阿姨家老宅子所在的小西湖街区,地处南京老城南核心区域,串接着夫子庙与老门东,是《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28个历史风貌区之一,像这样保留传统街区空间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居住型街区并不多见。

  2015年小西湖街区开启更新改造,成为闹市区的一块“实验田”。改造方案探索了全新的老城更新思路,由“拆改留”转向“留改拆”,“留”摆在了优先位置。最终,小西湖片区810户居民中402户选择留下,秦柳昆家便是其一。

  在房屋改造过程中,秦柳昆家的后院进行了景观升级,设计师为后院单独设计了庭院景观,北侧实心墙壁设计成镂空样式,让墙外路过的游人可以隐约看见里面高低错落、四时皆景的风光,私家院落变成如今的共享景观。

  改造不是划根红线大拆大建,在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副总经理黄洁看来,“我们尊重每个院落里面居民的意愿,努力留住老城南的烟火气,不让城市改造过的片区跟原住民没了关系。”于是,在小西湖片区“小尺度、渐进式、微更新”的改造理念下,共享院落、共生院落、平移安置房等创新举措应运而生。

  部分居民搬走后腾出的空间,引进了茶馆、民宿、餐饮、虫文馆、工作室等新业态,新与旧在这里融合共生。“秦淮灯彩的主要手艺就是竹子和纸,在老南京人眼里,逢过年时就要买一盏花灯亲手点亮。”秦淮灯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顾业亮的工作室就开在了这里。他说,城市更新提升了街区的整体环境,市民、游客慕名而至的越来越多。

  去年11月26日,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正式公布,南京小西湖城市更新项目获创新设计项目大奖。这是自2000年UNESCO亚太遗产奖设立以来,江苏省首次获得这一奖项。“在社会和技术创新方面,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这是评委会给出的评价。

  “昙花一现难得,我家的昙花每到6月份就会开花,欢迎你们到时再来小院转转啊!”正值旅游旺季,面对走过家门口的游客,秦柳昆招呼道。(人民网 俞杨 张瀚天)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