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工程总师详解月球科研站:如何生活、共建?
本文摘要:谈及中国探月成就,吴伟仁表示,与世界航天强国相比,中国的探月与深空探测起步晚但起点高,发射次数少但成功率高,投入少但产出多。”吴伟仁说,今年,中国将全面推进探月工程四期,这也是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建设阶段的重要任务。

  中新社合肥4月25日电 题:中国探月工程总师详解月球科研站:如何生活、共建?

  中新社记者 马帅莎

  2023年中国航天大会4月23日至26日在安徽合肥举办,此间举行的论坛、研讨会上,国际月球科研站成为热议话题。未来人类将如何在国际月球科研站工作生活?中国将如何与世界共建国际月球科研站?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在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之际接受媒体采访作出解读。

  分三个阶段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

  从2004年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正式立项实施,到嫦娥一号、二号环月飞行,嫦娥三号、四号月面着陆,嫦娥五号采样返回,中国探月工程已经圆满完成“绕、落、回”三大步。

  谈及中国探月成就,吴伟仁表示,与世界航天强国相比,中国的探月与深空探测起步晚但起点高,发射次数少但成功率高,投入少但产出多。同时,探月工程带动建立了文昌航天发射场,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发射场系统,推动建成全球布局的深空测控网,为探索深空奠定基础。

  “中国的探月工作还要长期坚持下去,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上掀起第一次探月热潮,那时中国没有参与,21世纪初掀起的第二轮探月高潮,中国不能错过,这些年中国航天人一直在加紧推进探月。”吴伟仁说,今年,中国将全面推进探月工程四期,这也是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建设阶段的重要任务。

  据悉,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按照三个阶段分步实施,计划2030年前后建成基本型,开展月球环境探测和资源利用试验验证;2040年前后建成完善型,开展日地月空间环境探测及科学试验,并建成鹊桥通导遥综合星座,服务载人登月和火星、金星等深空探测;之后建设应用型月球科研站,由科研型试验站逐步升级到实用型、多功能的月球基地。

  月球生活有房有导航

  吴伟仁介绍称,建成后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拥有能源供应、中枢控制、通信导航、天地往返、月面科考等能力,并实现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照料。

  对于未来人类如何在月球上居住、出行,科学家们拥有许多畅想,并且已经开始研究。在居住方面,吴伟仁说:“早期的人类就是生活在洞穴中,我们也可以在月球上寻找适合居住的洞穴。如果没有怎么办?可以充分利用月球上的物质,钻洞、盖房子,国内已有高校科研团队研究如何就地取材、利用3D打印技术在月球上搭房子。”

  在交通方面,中国计划建设以月球为中心的通信、导航、遥感星座,这个星座未来可以延伸至太阳系外更远的深空,进一步扩大人类的生存空间,目前这项任务正处于关键技术深化论证中。

  此外,为了实现地月往返运输,中国正在研制更大推力的重型运载火箭。曾经搭载过天问一号和嫦娥五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高50余米,可将8吨左右的货物送到月球,而未来用于月球和深空探测的重型运载火箭将高达100多米,相当于30多层楼高,起飞推力达6000多吨,可以将50吨货物送到月球。

  向世界倡议成立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组织

  国际月球科研站是中国联合多国共同建设的项目,中国一直欢迎更多国际伙伴参与建设,积极推进国际合作。2021年,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伙伴指南》,中方倡议得到世界多个国家和组织的积极响应。

  吴伟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希望国际月球科研站成为第一个由中国主导、中国发起的国际大科学工程,希望国际上有志于月球与深空探测的国家、机构组织以及科学家能够联合起来。

  在25日举行的2023年“中国航天日”第一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国家航天局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签署了关于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联合声明。此外,中国还向世界各国发起成立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组织的合作倡议,共商、共建国际月球科研站大科学工程,共同管理科研站设施,共享科研成果。

  “中国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体现了很重要的一点,即我们变得更有信心、更加开放,中国有志于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这是我们主要的出发点。”吴伟仁说,月球与深空探测不是哪一个国家的事情,这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完)

【编辑: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