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新闻网石家庄4月30日电 题:“统战故里”李家庄:寻访“五一口号”故事
作者 李晓伟 翟羽佳 邢璐
距中国革命圣地西柏坡直线距离不到10公里的河北省平山县李家庄村,是中共中央统战部旧址所在地,被誉为“统战故里”,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以下简称中央城工部)在这里改名为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以下简称中央统战部)。75年前,“五一口号”发布后,中共中央在此接待了大批民主人士,留下很多共商建国大计的佳话。今年是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5周年,当下的李家庄正迎来一批批学习参观的人群。
图为“统战故里”李家庄村景色。(资料图) 翟羽佳 摄走进中共中央统战部旧址,投射在进门地板上的一句“新中国统一战线从这里走来”,以及一张张旧照片、一件件老物件,引领观众走进历史深处。
“1948年4月,中央城工部跟随中共中央机关进行迁移,当时中共中央机关到了西柏坡,而中央城工部来到了李家庄。1948年9月26日,中央城工部改名为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统战部旧址讲解员李文霞说,岗南水库修建前,李家庄与西柏坡的距离仅2.5公里,这里物产丰富,群众基础较好,这些都是中央城工部选驻李家庄的重要原因。
图为位于李家庄的中共中央统战部旧址。 翟羽佳 摄1948年4月30日,“五一口号”发布,召开新政协、建立新中国也就提上了日程。李文霞说,当时中共中央统战部在李家庄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待民主人士,以及筹备新政协。为将民主人士安全及时地接送到解放区,当时中共中央制定了两条路线,一个是南线,一个是北线。其中北线就是上海、天津、北平的民主人士先到达石家庄,再到李家庄。
“当初冲破国民党重重封锁,顺利来到李家庄的民主人士主要是24位,他们中有20位成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亲身经历并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李文霞说。
因为这些特殊客人的到来和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时常光顾,李家庄这个宁静的山村经常呈现“沸腾”的场面,时任中央统战部副秘书长的童小鹏在回忆文章中形容为“沸腾的李家庄”。这些当时最进步的人士,也开化着闭塞的李家庄。
那段岁月,村民谷文朝的父亲谷俊德受托用自家的老石磨为中共中央统战部机关和民主人士磨面。“李家庄家家户户都有石磨,但我父母都是中共党员,政治可靠。”谷文朝回忆说,中共中央统战部每天提供100斤小麦,但只要75斤面粉,剩下的面粉和麦麸就给他家留作酬劳。这不仅没有增添谷家人的负担,还大大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家里磨面半年就买下了一头驴。
中共中央统战部旧址里参观者络绎不绝。 李晓伟 摄谷文朝听村里的长辈讲,村民们热情接待了这些客人,房屋紧张,村民就将房子让给客人们住,还与中共中央统战部工作人员一起动手建新房。晚上,村民们还与客人们一起在打麦场唱歌跳舞联欢。
这样鱼水情深的故事还有很多。在时任村公安员刘军祥的回忆里,1949年春节,村干部和村里的青年分为三组,分头给各民主人士拜年,民主人士们给大家回拜,一起欢庆春节。村民史悦华回忆说,她因为家贫上不起学,民主人士雷洁琼介绍她到“工校”学习……
1959年,因修建岗南水库,部分李家庄村民进行了移民,留下来的村民搬到了山坡上,就是现在李家庄所处的位置。2007年,在邻近水库的地方,平山县开始逐步复原中共中央统战部旧址。
2015年,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和河北省、市、县支持下,李家庄被纳入西柏坡红色生态旅游片区。依托中共中央统战部旧址等红色景点,这个小山村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打造太行风情美丽乡村,开展红色游、生态游、乡村游。
经过不懈努力,如今的李家庄风景如画,引得游客络绎不绝。据了解,202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8万元。
李家庄村民谷文朝重拾父辈的手艺,做起石磨面粉的营生。 翟羽佳 摄“这几年间发生的变化比以前几十年都大。”66岁的谷文朝感慨道。因为看好李家庄未来的发展,原本在石家庄工作的谷文朝夫妇回到家乡,老宅租给企业做精品民宿,他和老伴儿则重拾父辈的手艺,做起石磨面粉的营生。他说,磨子会一直转下去,为今天的幸福生活,也为了纪念历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