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5月8日电 题:台青入蜀当“农场主”
中新社记者 王鹏
5月的成都,气候宜人。午饭过后,“诺爱之家”农场热闹了起来,庄慈芯组织伙伴们跳起扭扭舞。人群中,这位台湾青年笑得格外灿烂。
图为2023年2月18日,庄慈芯(中)在“诺爱之家”农场,与朋友们在一起。 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 摄来自台湾高雄的庄慈芯,曾先后在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英国、西班牙学习生活,也曾在北京攻读国际经济法博士。2017年,她来到成都市双流区黄水镇扯旗村承包一块农田,当起了“农场主”。起初,她计划建一座富有台湾特色的有机农场,但由于缺乏经验,一度面临产量低、人工费高等困难。后来,随着对有机生态农业的认识逐渐加深,她对这座农场的定义也愈发丰富。
“我们不仅要做一个有机生态农场,更是一个实验室,生态餐饮、文艺园艺、自然教育、文化创意、心理疗愈等元素都要在这里结合。”跳完舞,庄慈芯来到菜地查看蔬菜长势。她对中新社记者表示,如今的“诺爱之家”已不仅是一座农场,它与大陆推行的乡村振兴不谋而合。
图为2023年2月18日,庄慈芯(中)在“诺爱之家”农场,与朋友们一起洗菜。 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 摄“在我看来,乡村振兴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内涵极其丰富,跟成都闲适的生活氛围很搭,也释放出了很多机会给台青。”庄慈芯说,台湾本身在文化创意、精致农业领域发展较好,自己六年多来守住这片农场,就是在发出一个信号,“跟台湾的青年朋友说,这里需要你们”。
随着“信号”的释放,这座占地200亩的农场,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在蓉台湾青年的“大本营”,每年举办40余场各类活动,吸引超5000人次前来,包括建筑、音乐、商业、设计、农业等各个领域的伙伴。庄慈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也收获了许多友谊。
图为2023年2月18日,庄慈芯(左)在“诺爱之家”农场。 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 摄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相继有上百位台湾和成都本地的朋友前来支持,“大家在农场全心全意付出,简单的一句‘有事叫我一声就行’,让我感觉非常温暖。那一刻我意识到,我在这座城市扎根更深了。”
庄慈芯说,来成都六年多,自己花了一半时间在农场,另一半时间投入到两岸交流上。她希望通过自己的“扎根”,带动更多沿海地区和台湾的朋友来成都。在她看来,成都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活力在于“可快可慢”——适合年轻人打拼,也有休闲的生活方式。
图为2023年2月18日,庄慈芯(右)在“诺爱之家”农场。 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 摄“我这几年在成都打下的基础,可以帮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希望他们都尽量来到成都,我们一起发展,可以发展得更好,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助力。”庄慈芯说,自己以前的人生在不断变化和尝试,如今已在成都找到了归属。
庄慈芯透露,目前农场已投资超1200万元人民币,每年营收约80万元。谈及未来,她表示已在筹备第二座农场,开展生态种植之余,还要主营劳动教育和美学教育,“让孩子们在课本之外,在大自然的课堂中接受教育。”(完)
翻译
搜索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