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就氆氇“国际梦”,“上海工匠”化身援藏产业帮扶人
本文摘要:中新社记者 李姝徵 摄  从传统的藏族日用品,到广受消费者喜爱的高端纺织制品,氆氇在南京东路的华丽“亮相”,离不开“上海工匠”郭秀玲。当“上海工匠”化身援藏产业帮扶人,郭秀玲将目光聚焦在了氆氇手工艺上。

  中新社上海5月13日电 题:织就氆氇“国际梦”,“上海工匠”化身援藏产业帮扶人

  中新社记者 李姝徵

  5月中旬,造访“中华商业第一街”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的民众,或许会看到这一独特场景:身着传统服饰的藏族妇女坐在氆氇机前,正静心编织氆氇。

  氆氇是具有藏族特色的一种羊毛织品,也叫藏毛呢。其编织技术历史悠久,是藏族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眼前正在制作的氆氇却有所不同:原色牦牛绒制成的经线上,交织着樱草黄、藏蓝、勿忘我蓝等颜色的羊绒纬线,细细密密结成繁复精美的图样。

5月12日,在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身着传统服饰的藏族妇女坐在氆氇机前编织氆氇。 中新社记者 李姝徵 摄

  “这是我们来上海学到的新花样!”日喀则市江孜县片多氆氇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边巴片多,喜滋滋地翻起氆氇的一角给记者展示:“你看!这图案还是双面的呢!”

  在另一侧展台上,陈列着由氆氇制成的披肩、围巾、盖毯等物。“摸起来又糯又软”“围巾配色好美,也很好搭衣服”……前来参加“日喀则市及五县‘五五’消费展”的上海民众,向氆氇制品投去好奇又欣赏的目光,忍不住伸手抚摸。

5月12日,在“日喀则市及五县‘五五’消费展”上展出的氆氇制品。 中新社记者 李姝徵 摄

  从传统的藏族日用品,到广受消费者喜爱的高端纺织制品,氆氇在南京东路的华丽“亮相”,离不开“上海工匠”郭秀玲。

  郭秀玲是2019“上海工匠”称号获得者。2002年,郭秀玲从德国归来,在上海金山建起了一家羊绒工厂。不少世界知名品牌找上门来,请她把设计开发成商品批量生产。这些出产自上海金山的羊绒产品,贴上大品牌标签后,成为受人追捧的奢侈品。

  2012年,郭秀玲主动停止了工厂的代工业务,并创立了自己的品牌——沙涓(Sandriver)。历经十余年耕耘,沙涓已在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门店,并多次参加巴黎时装周、巴黎时尚家居设计展,巴黎著名的高档百货公司主动邀请在其场内设柜展示。

  莫高窟壁画上的九色鹿、藻井图案;金山农民画家笔下憨态可掬的小猪……这些都曾出现在沙涓的羊绒制品中。“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郭秀玲说。

  当“上海工匠”化身援藏产业帮扶人,郭秀玲将目光聚焦在了氆氇手工艺上。

  “氆氇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氆氇编织也是当地民众,特别是妇女的重要收入来源。”郭秀玲说,然而,传统的氆氇工艺的设计大多只适合本地消费,难以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简单的纺架手工操作,产量也相对较低。“多重挑战下,一些家庭作坊难以为继,而部分氆氇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三年来,这位“上海工匠”多次深入雪域高原:走访乡村作坊、家庭作坊,帮助当地手艺人梳理自己的工艺,挖掘氆氇工艺的闪光点;与当地农村合作社、地毯厂沟通交流,相互学习。

  郭秀玲还在上海成立氆氇研发中心:请来纺织纤维专家、纺织机械专家,共同对氆氇的材料进行研发创新,并对氆氇机“改造升级”;汇集全球的设计师,设计出具有藏地特色,又符合多元审美的氆氇产品;多位藏族氆氇手艺人受邀到访研发中心,学习新的工艺和设计图案。边巴片多和她的母亲,就是研发中心最新一批的“客人”。

  边巴片多的母亲编织传统氆氇已有44年。此时,这位藏族阿妈坐在“升级”过的氆氇机边,笑得很开心。“这个(机子)用起来很顺手,不累人。”另一位藏族阿姐边纺边说。

  在郭秀玲看来,对口支援,永远是“双向”的。“各民族的‘好东西’实在太多了,我们始终应该尊重、敬畏并且欣赏,在交流合作中,让好东西彼此携手,好上加好。”

  织机吱呀作响,一片长长的氆氇,延伸向更广阔的世界。“今年9月,我要带着藏族阿妈、阿姐一起去巴黎,把氆氇艺术展现给世界。”郭秀玲说。(完)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