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新闻网武汉5月17日电 (马芙蓉 邓晓君)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梅志刚17日介绍,从目前掌握情况看,20余天前放归长江的两头长江江豚,已经跟野生种群“合群”。当日,中科院水生所与相关保护单位开展联合科考,考察长江新螺段江豚种群数量以及放归江豚情况。
4月25日,生活在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4头迁地保护长江江豚,被分批放归长江,这是我国首次开展迁地保护长江江豚野化放归工作。
4头江豚中,两头5岁的雄性江豚因此前接受了两年的适应性训练,已基本适应长江自然水域生存环境,被直接放归至长江干流新螺段。另外两头江豚,分别为13岁的雄性和5岁的雌性江豚,需先在围网内接受一段时间野化训练后,再引导其回归长江自然水域。
科研人员给放归的长江江豚穿了“马甲”,上面有无线电定位跟踪系统,加上放置在水中的声学定位基站,可以实时监测江豚位置、捕食及融入群体等情况。获取到具体位置后,科研人员还会运用拖曳式被动声学监测系统,手持式无线电追踪仪,加上无人机和目视观察,确认其出水、合群情况。
梅志刚介绍,在4月28日至5月1日,科研人员持续监测到长江新螺段放归的两头江豚和另外一头野生江豚在一起活动,这意味着放归江豚与野外江豚“合群”。“这次科考中,我们在嘉鱼大桥与新滩段20公里水域发现多个大的江豚群体,推测这两头江豚可能融入了更大的群体。”梅志刚说。
“放归江豚的体内,都植入了ID芯片,就像他们的身份证,会伴随终身。”梅志刚表示,接下来,团队将扩大科考范围和力度,持续开展江豚安全及适应性监测,据此开展野化放归研究,形成长江江豚野化放归技术规范,为未来规范化、常态化开展野化放归积累经验。(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