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港澳构建开放通融的创新生态——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侧记
本文摘要:5月20日至23日,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发起,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广州市人民政府、南沙开发区管委会承办的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市南沙区举行。本届论坛聚焦“智汇湾区、湾和世界”,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近百位院士及各领域专家齐聚线上线下,

  5月20日至23日,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发起,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广州市人民政府、南沙开发区管委会承办的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市南沙区举行。本届论坛聚焦“智汇湾区、湾和世界”,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近百位院士及各领域专家齐聚线上线下,共同探讨海洋科学、纳米科学、高能物理、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科学前沿热点,进一步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交流互鉴、合作共赢,有力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推动科技合作走深走实

  过去十年间,中国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社会的研发经费保持高速增长,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全球创新综合能力排名稳步提升。从2021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我们正在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丁肇中在会上谈了与中国科学家合作50年来的体会:中国有世界一流的实验物理学家,他们有想象力,有发展新技术及领导国际合作的能力和经验,可以主持最前沿实验物理,继续为人类知识作出重要贡献。

  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高度重视以创新推动湾区高质量发展。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的全球创新指数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二,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不少与会专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实力源自三地的协同创新发展。目前,港澳拥有多所世界百强大学,广东则具备非常完善的产业链,连接着庞大的内地市场。

  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形成共识:要不断深化区域创新体制机制改革。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湾区正在非常努力地尝试连接粤港澳三地。如果这里的互联互通最终可以实现像美国的湾区一样,潜力将是惊人的。

  加快推进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粤港澳大湾区已有超过200位院士及来自全球各地的顶尖科技人才在此定居,展现出极强的人才吸引力。

  当前,广东已建成面向港澳的科技孵化载体超130家,在孵港澳创业团队和企业近1100个,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外籍和港澳台高层次人才认定,推动各地市设立“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等。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认为,科学往往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当前世界碰到的重大挑战,都不是单一学科可以解决的,因此在人才培养上,我们提倡交叉学科发展,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任咏华提出,要加强原创性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促进粤港澳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更多博士、博士后研究员名额,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科创事业。她认为,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方面要拓宽国际视野,引进国外科技人才,在经费、配套设施、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等方面予以保证;另一方面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像培育种苗一样培育人才,并且加强推广科普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

  此次论坛正是借助跨学科的交流,共同推动科研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广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切实畅通三地人才往来便利机制,吸引更多国际化专业化人才。

  创新与发展是“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永久性的主题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热烈响应和广泛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既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中心枢纽点,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双向交汇点,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与会专家学者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看法,共同探讨如何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强大湾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科技合作与互信互利。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表示,青年是我们人类社会的未来,在“一带一路”建设、跨国合作方面,在科学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当中,特别需要一大批具有综合性思路、交叉学科或者战略性思维的青年人才。

  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表示,为发挥科技界的力量、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院设立“一带一路”创新发展重大咨询项目,并在此次论坛上发布《“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报告—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希望与各位关心科学事业、关心全球发展的同仁一道,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雷爱侠 吴春燕)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