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向上看广东 这份刚刚公布的“施工图”新意何在?
本文摘要:5月29日,广东

  5月29日,广东省《关于新时代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明确,到2027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进步;到2035年,高质量发展实现更大成效。

  这是一份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施工图”。发展目标简明扼要,《意见》出台水到渠成:早在去年12月,广东省委全会就发出“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高水平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先声;到今年年初,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宣告将“再造一个新广东”。经济率先复苏、市场快速回暖,实现“开局看广东”。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要求广东要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再次为广东新时期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注入强劲动力。

  岁至年中,广东奋楫向上的势头不减,同时,“船到中流”的新发展压力也悄然而至。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指出:广东将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以更为艰辛的探索、更加艰苦的努力,坚决完成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务。

  当此起承转合时刻,广东如何蓄力再发力、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转化为“把项目落在地上”的“实践论”?这份刚刚公布的广东高质量发展“施工图”新意何在?

  打造“动力源” 大湾区建设挺进“纵深”

  巧合的是,《意见》颁布当天,“港车北上”正式开始网上登记抽签。今后,中签的香港单牌车可直接进入广东。

  看似是粤港两地互联互通的“一小步”,却有粤港澳三地突破体制机制壁垒,不断创新的深沉铺垫:这样的创新,在过去四年多里几乎每天都在大湾区落地生根。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强调要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由此被赋予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如何让大湾区建设转化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意见》划出重点:大湾区建设要向纵深推进。

  行至纵深,正如中流击水。要破解的问题和阻力自然更多更大。《意见》中首先提出要“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科技为线,牵起三地科技创新力量,为新时代的大湾区赋能。

  回望来路,港珠澳大桥等关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完善。粤港澳三地地理距离不断拉近的同时,如何将粤港澳间的互通扩大、转化为大湾区一体化的大循环,正是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加快“数字湾区”建设的应有之义。在这张“施工图”上,促进人员、货物、资金、数据等高效便捷流动,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正在成为湾区未来蓝图浓墨重彩的一笔。与此同时,建设“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的理念也呼之欲出。把珠江口沿线城市都“拉入”黄金内湾,广东正在围绕大湾区建设谋划更大棋局。

  加固内需“基本盘” 练好“内功”提供有效支撑

  不久前,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季在广州举行。这是粤港澳三地首次“以湾区之名”携手举办消费季活动。展现了对“大湾区、大市场”的强烈信心。把一城一地的亮点,聚拢成粤港澳大湾区优势,收获颇丰。

  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充分发挥内需拉动作用,在稳固和扩大国内循环基本盘中责无旁贷,当承其重。如何做好内需、以自身的“进”为全国的“稳”提供支撑?除了利用大湾区超大市场,“练好内功”尤为关键。

  着眼于更持续、更有效扩大内需。《意见》首次提出建设高效顺畅的现代流通体系。通过优化现代商贸体系,加快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商贸流通业态融合创新。与此同时,利用广交会等平台,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让不断涌现的“湾区好物”真正实现“粤贸全球”,用更加开放的格局和思路,催生更大市场。为加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以科技为“战略性支撑” 导向转变动能新

  就在5月20日,大湾区科学论坛在广州南沙举行。尽管这是一场仅仅第二次举办的“年轻论坛”,却云集了百余名世界顶尖科学家,足见“湾”有引力所言非虚。在探讨大湾区科技创未来的同时,这些科学界“顶流”们不约而同提出一个问题:广东将如何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性支撑?

  《意见》中的两句话恰恰点明了广东的思路和方向,让人耳目一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推进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

  归根到底一句话:导向很重要——埋头拉车、耕耘科研的同时,也要抬头看路,挖掘广东所需、产业所需。

  而有着全国最多市场主体的广东,选择转变思路,将期待和力量向广大企业倾斜,向企业创新要动能。譬如支持企业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让企业有更多挑战自我、“试错”的空间,推动更多科技成果沿途转化。

  与此同时,《意见》提出“科技攻关以需求为导向”,则更是亮明了求真务实的“广东精神”:一切围绕需求,一切服务需要。无论是被称为“十年磨一剑”的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还是已经坚持不懈实施多时的“广东强芯”工程。路不在远,但一切从实际出发,推动成果落地转化必须永远在路上。

  厚植“产业之根” 挺起制造业“脊梁”

  今天,在“制造业当家”的广东,20个战略性集群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40%。广东制造业未来朝着战略性产业要动能,已经是“未来已来”。

  锚定制造业,如何通过厚植“产业之根”,在新的高度、新征程中让广东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意见》在聚焦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的同时,更聚焦制造业整体生态链的发展。

  树茂源于根深。“脊梁”之下,一条条向下蜿蜒的产业生态链正稳定向制造业终端输送血液。生态链中的每一环彼此依存,密不可分。

  着眼“高大上”, 也培育“小而美”。《意见》首次提出:在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群的同时,建立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在广东1600万市场主体中,既有实力雄厚的“链主”企业,更有默默耕耘的“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今天的广东,不但要巩固壮大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更要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产业生态。

  在这个生态中,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也能“办大事”,目前,广东已经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860家,在产业链、在生态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政府也将推动企业“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市场主体培育计划。让在广东片改革开放的沃土之上,每一个饱含创新、砥砺奋进的“种子企业”,都能有成为一棵参天大树的机会。

  深挖潜力 “协同发展”成贯穿始终的破题关键

  广东已经连续30多年GDP位居全国第一。但在不少人眼中,依然同时存在着两个广东:

  一个是联手港澳、用不到1%的国土面积创造出全国12%的经济总量“奇迹”的广东;与此同时,珠三角9个市经济总量占全省比例超过八成,粤东粤西粤北地区12个市加起来占比不到两成——这也是广东。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广东要下功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如何破解“两个广东”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关键就在协同。

  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指出:要围绕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要求,大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而纵观《意见》全文,无论是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还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抑或是涉及区域协同联动……“协同”一词贯穿全文始终。而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协同”一词着墨更多。

  在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框架下,这种“协同”更是强化区域协同联动的关键一招:创新区域帮扶协作机制,实现对口帮扶协作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市全覆盖、新型帮扶协作机制在粤东粤西粤北各县(市)全覆盖需要城乡协同;深入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需要镇企、村企协同;推动老区苏区、民族地区和省际边界欠发达地区振兴发展,粤东西北与珠三角间的协同更是尤为关键。

  端午将至,依托奔腾向海的珠江水系,极具岭南传统特色的龙舟又将再次上演,赛龙夺锦,饱含着广东人敢为人先的精神内涵。领受新使命,认清广东所处历史方位和使命,呼唤广东有更多历史自觉和主动作为,直面更多挑战。“施工图”也正是新时期广东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行动图。广东,将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奋楫向上,走在前列,再创辉煌!

  (总台记者 郭翔宇 林丽丽)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