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话剧导演刘守正:中国人的生活共鸣跨越南北
本文摘要:中新社北京6月1日电 题:香港话剧导演刘守正:中国人的生活共鸣跨越南北 中新社记者 李晗雪 今年5月,曾多次在内地各大城市巡演的香港话剧团剧作《最后晚餐》推出普通话版、与北京观众见面。历经两年沉淀的普通话版,未改动原作中吃饭煲一锅老火靓汤,闲谈赌

  中新社北京6月1日电 题:香港话剧导演刘守正:中国人的生活共鸣跨越南北

  中新社记者 李晗雪

  今年5月,曾多次在内地各大城市巡演的香港话剧团剧作《最后晚餐》推出普通话版、与北京观众见面。历经两年沉淀的普通话版,未改动原作中吃饭煲一锅老火靓汤,闲谈赌马、大排档的“港味”。剧中一对底层母子面对沉重生活的痛苦及互吐心声,依然触动内地观众。

图为近日普通话版《最后晚餐》在北京演出后,演员向观众谢幕。 中新社记者 李晗雪 摄

  “中国人的家庭关系,无论南北,皆有共通之处。只要把故事说好,观众便会有共鸣。”《最后晚餐》普通话版导演、粤语版主演刘守正说。

  近日,刘守正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分享《最后晚餐》普通话版的创作历程及剧团在内地的交流合作。

  《最后晚餐》从二十来岁的香港青年国雄回到母亲家里吃饭开始。简单陈旧的家具、殷勤得近乎讨好的母亲、颓丧漫不经心的儿子,已隐约透露这个家庭的裂痕。从母子对话中,观众逐渐了解到,国雄从小遭父亲家暴、在福利院长大,父亲还禁止母亲去探望国雄。现在国雄已经工作,生活似乎开始好转,但他又先后丢了工作、失去了女友。尽管如此,当晚他还是给母亲带来一笔钱。母亲却遮遮掩掩地告诉他,房子已被抵押用于偿还父亲的赌债,希望国雄帮忙还债。母子俩的情绪随着对话深入逐渐失控,甚至想一同选择轻生。

  刘守正介绍,《最后晚餐》是编剧郑国伟以一位友人的成长经历为灵感创作。这位朋友的童年与国雄相似,长大后与父母的关系依然疏离。刘守正说,中国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往往含蓄,家人间就算很在乎对方、也不常说出口。在剧中,通过“最后晚餐”,母与子终于敞开心扉。

图为《最后晚餐》普通话版导演、粤语版主演刘守正。 (受访者供图)

  2013年北京的一次青年戏剧节上,《最后晚餐》在内地首演。起初剧团担心以粤语配字幕演出,会妨碍观众接收表演内容。但观众的热情反应出乎剧团的意料。最后一场演出前,剧场门口早早排起候补买票的队伍,后来连表演区地板上也坐了观众。当时担任男主演的刘守正至今仍为北京观众的热情感动不已。

  从北京首演起,《最后晚餐》几乎每年在内地巡演。观众反响热烈,许多人踊跃地在“演后谈”或网上分享观后感,讨论剧中人乃至自己面对生活重压该何去何从。2021年,香港话剧团决定制作普通话版《最后晚餐》,由刘守正担任导演,与内地演员合作推出。

  不过,普通话版无论布景或台词,都未刻意作“本地化”改动。刘守正认为,中国南北方生活细节必然有差异,但最重要、最打动观众的是故事里中国式的家庭关系。剧中母子也许没有选择,但观众面对自己的生活却有选择。“该如何善待家人?如何在充满种种困难的生活中过得精彩?如果这个作品能带给观众一丁点力量,就算非常有意义了。”

  近日的演出也是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以来,香港话剧团在大陆的首演。刘守正表示,疫情前剧团每年到内地巡演不同剧目,如《都是龙袍惹的祸》《亲爱的,胡雪岩》等。近三年受疫情影响,剧团虽暂停巡演,也曾与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等内地场馆合作、开展剧目线上放映。

  近来,不少内地剧团或戏剧节制作人纷纷到港,与香港话剧团商谈回内地巡演的可能性,也谈及将以往一些剧本翻译成普通话版本。刘守正说,去年底,香港话剧团上演了内地剧作家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粤语版,现正研究如何尽快把这部精彩作品带回内地巡演。

  “虽然粤语是香港话剧团主要的表演语言,但我们深信,好的表演可突破方言和地域界限,令观众叫好和感动。”刘守正说。(完)

【编辑:田博群】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