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15日电 (李京泽 谢雁冰)全球人权治理高端论坛于6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两天时间里,来自近百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300余名中外嘉宾,直面人权发展挑战,共议保护和促进人权,为推动全球人权事业发展贡献真知灼见。
本次论坛以“平等、合作、发展:《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通过30周年与全球人权治理”为主题。30年前,《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明确各类人权拥有平等地位,发展促人权、合作促人权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衰退风险,粮食和能源危机、产供链断裂、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践行《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精神变得阻碍重重,全球人权治理面临考验。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肖君拥称,当前,多重危机正严重冲击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一系列人权保障问题的背后是全球治理在结构上的失衡,机制上的失灵。
部分嘉宾特别提到,少数国家忽略自身严重的人权问题,借人权之名搞政治对抗,严重损害了全球人权事业的发展。例如,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指出,美国已经召集了两次“全球民主峰会”,提出在全球治理中要以“民主对抗威权”。这样以“民主”为名分裂世界,给世界人权事业带来的必定是灾难,而不是福音。
面对全球人权治理的挑战和难题,多位重量级中外学者在论坛上阐释了他们的思考。
“尽管世界面临重重挑战,但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依然不可阻挡。”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刘卿指出,在促进和保护人权问题上,对话而非对抗的态度、合作而非胁迫的精神、共赢而非零和的思维至关重要。
“现行的人权治理范式以排斥和对抗为特点,我们则提倡团结与合作。”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常健认为,促进全球人权治理,在治理内容上要扩充到人类的集体权利;在治理结构上不能由少数国家主导,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更多参与其中;在治理方法上应该提倡对话、合作、交流;在治理机制上应该非政治化、公正、客观。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亦认为,应当把各个文明、各个国家实现人权方面的最佳实践总结好,促进更多人能享受到更好的人权。
无论是主会场还是分论坛,平等、合作、发展成为各方嘉宾在推动全球人权治理问题上的共识。在具体实践层面,与会嘉宾对人权治理的“中国方案”给予了积极评价。
乌兹别克斯坦第一副议长、国家人权中心主任阿克马尔·赛义多夫指出,中国一直不遗余力推动和保护人权,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具有国际影响力。
“中国认定消除贫困是核心人权,并付诸坚定有力的广泛实践。”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说。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指出,对中国来说,扶贫就是人权的典范。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咨询委员会人权专家刘昕生指出,中国倡导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推动以公正平等的方式对待所有人权,促进人权领域的互利合作,“这是中国对全球人权治理作出的重要贡献。”
不少外方嘉宾尤其赞赏中方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认为中方理念在完善全球人权治理、全面促进各类人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印中友谊推动者苏丁德拉·库尔卡尼说,全球发展倡议有望在新的世界秩序中推动形成一种创新型的互惠互利、增进和平的相互依存关系。乌干达人权委员会委员克里斯潘·卡赫卢亦指出,全球安全倡议明确国际秩序危机不能靠武器来解决,为世界人权保障注入了新内涵。(完)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