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韵传承 山西稷山螺钿漆器“时尚出圈”
本文摘要:齐齐哈尔新闻网太原6月18日电 题:千年古韵传承 山西稷山螺钿漆器“时尚出圈” 齐齐哈尔新闻网记者 杨杰英 螺片和漆,一个闪亮如星,一个漆黑似夜,这两种元素的结合与搭配,如璀璨的夜空。 走进山西省运城市稷山螺钿漆器研究中心,马静正在用手工一遍一遍地

  齐齐哈尔新闻网太原6月18日电 题:千年古韵传承 山西稷山螺钿漆器“时尚出圈”

  齐齐哈尔新闻网记者 杨杰英

  螺片和漆,一个闪亮如星,一个漆黑似夜,这两种元素的结合与搭配,如璀璨的夜空。

  走进山西省运城市稷山螺钿漆器研究中心,马静正在用手工一遍一遍地在漆器上推磨。一旁的螺钿漆器作品,造型精美,色彩华丽。

螺钿漆器作品。 杨杰英 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漆制作器物的国家,中国漆艺有着7000年的历史。而螺钿漆器是中国传统漆器品种之一,用经过研磨、裁切的贝壳薄片作为镶嵌纹饰的漆器。

  “灯光下,妈妈的那个背影一直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里。”马静自幼从事螺钿漆器制作,至今已有20多年,师从其母亲李爱珍。

马静自幼从事螺钿漆器制作,至今已有20多年,师从其母亲李爱珍。 向上 摄

  “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李爱珍是“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马静和父亲马贵堂则是这项非遗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事实上,他们一家五代在传承这项技艺。“我这辈子就做这一件事。”李爱珍告诉记者,“我的婆婆从小跟着她的父亲学,而我从厂子里学的内容再结合婆婆的指导,如今再教我的女儿。”

  李爱珍说,婆婆教的口诀“千锤百炼”和“条条点点连成线”正是这项技艺的制作流程。“在打磨时只能用手工,必须根据干湿度、温度、漆的厚度等因素反复打磨,还得用手工一遍一遍地在产品上推磨,进行油面抛光。整个制作过程几乎全靠手工完成,可谓千锤百炼。”

马贵堂介绍,稷山螺钿漆器制作工艺极其复杂。 杨杰英 摄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雕漆工艺品,稷山螺钿漆器制作工艺极其复杂。马贵堂介绍,主要分为十二道工序:胎型设计、制作胎体、灰制胎体、打磨胎体、设计图案、画刻图案、胎体上漆、镶嵌螺钿、反复髹漆、水中打磨、扣刻图案、砖面推光等。

  “从养家糊口的工作,到热爱这一行,全心投入去研究,我们经历了无数的艰辛。”马贵堂说,制作漆器不能拘泥于传统,在螺钿制作的过程中,要边学习边创新。

  他们一家坚守螺钿漆器制作古法,采用天然大漆制作。一件作品要耗时三个月到一年不等,有的甚至需要数年时间。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外屡次参展获奖。

  李爱珍和马贵堂两人合作的捏胎漆器《鬼谷子下山罐》,用天然生漆混合贝壳粉做胎,加入短的麻丝提高胎体的坚硬度,避免了传统漆器使用木胎、竹胎易腐的问题,是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的独有做法。

稷山螺钿漆器制作。 向上 摄

  作为非遗新生代,马静已能够熟练掌握螺钿漆器的制作步骤,有着自己独到的技艺,对螺钿镶嵌中花鸟、走兽等刻画,力求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为了使这项技艺能成为“活态非遗”,继续完整地保留,他们一家三口走进校园,成立“螺钿漆器制作”班,培养数十名学生从事螺钿漆器制作。

  近年来,“国潮风”兴起,也让非遗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马静告诉记者,“国潮风”的兴起拓宽了非遗生产性保护和活态性传承的路径,也让更多年轻人喜欢非遗,助力保护传承非遗的力量不断壮大。

稷山螺钿漆器作品。 杨杰英 摄

  为此,马静还成立工作室,专门作为螺钿漆器的创新创作。由她工作室创作的各类茶具及香具非常畅销,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如今,年轻的非遗传承人正不断通过创新“活化”非遗,让非遗“时尚出圈”。(完)

【编辑:李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