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学新闻,不能只凭网红一张嘴
本文摘要:■ 专栏 不必对“新闻无用论”感到恐慌。 近日,网红博主兼考研名师张雪峰一番报考志愿的话语,引起了网络上有关新闻学的争议。其原话是,“别报新闻好吗?我就这么跟你说,拿中国本科专业目录里边,你闭着眼睛摸一个都比新闻好,别报新闻好吧?如果我是家长

  ■ 专栏

  不必对“新闻无用论”感到恐慌。

  近日,网红博主兼考研名师张雪峰一番报考志愿的话语,引起了网络上有关新闻学的争议。其原话是,“别报新闻好吗?我就这么跟你说,拿中国本科专业目录里边,你闭着眼睛摸一个都比新闻好,别报新闻好吧?如果我是家长的话,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干一个事,就是把他打晕,然后给他报个别的”。

  这番话说得明显比较随意,也带有强烈的“网红”味儿。不过,眼下高考已经结束,考生们正面临着报考专业的问题。那么,新闻是不是一个应该回避的专业,倒也颇具探讨价值。

  专业选择标准应多元

  实际上,选择大学专业的标准除了就业率、收入等功利性指标外,还应该考虑孩子的兴趣、性格特征、对专业的熟悉程度等。毕竟人生漫漫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仅仅根据就业、收入等外部因素,就盲目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可能更坑了孩子。

  2020年,湖南女孩钟芳蓉因感兴趣选了北大考古专业,被一些人冷嘲热讽。但在校期间,钟芳蓉参加了“中国考古大会”节目,用扎实的知识向大家讲解了贾湖遗址的文明和故事。

  事实证明,她喜欢,她努力,她也能贡献。因此,作为家长,首先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然后再综合考虑其他意见,千万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一味把某些“网红”话语当成金科玉律。

  一些网络发言看似有理,实则过于偏激,也不符合事实。比如,“闭着眼睛摸一个都比新闻好”的依据何在?这里“好”的标准是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是明摆着的。因此,不考虑学生的兴趣、个性、学习情况的断言,自然也非忠告。

  人人都该学一学新闻

  其实,了解中国新闻史的人对这种“新闻无用论”也不会恐慌。因为,早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上就曾兴起过一波“新闻无用论”,甚至是“新闻无学论”。

  彼时,随着学科发展,人们突然发现,传播学学理性强,有理论深度,不但有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创新扩散、满足与使用等理论,还有各种科学研究方法。相较而言,新闻学就显得“不像个专业”。

  但随着新闻实践的深入发展,人们又逐渐改变了这种看法。新闻学不但让人们第一时间获得周围环境的新闻,而且也知道了那些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新闻事件。当然,到了如今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变成了没有采访权的“记者”,人们又开始觉得发布信息的门槛并不高,从而产生了轻视新闻学的倾向。

  事实上,新闻学是人人都应掌握的一门“必修课”,轻视新闻学专业则难免存在傲睨自若的自大心理。比如,在万众传播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辨别信息的真假?我们普通人每天通过社交媒体接收的信息是严格的消息吗?我们需要考虑信息来源吗?

  如果人们听从了这些没有来由的话语,不但影响对社会的认知,也一定会影响个人实际利益。解答这些问题,恰恰就需要用到专业的新闻知识,而且掌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更需要新闻学的培育。

  大学不是就业辅导班

  目前来看,新闻学依然是一个有广阔前景的专业。

  据《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22年)》统计,2020年,我国新闻从业人员达100多万。比如,报纸从业人员有17.1万,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有101.1万。而且,这还不包括社交媒体以及各个公司中从事新媒体的工作人员。

  如此一个能够容纳几百万岗位的专业,怎么就成为了某些“网红”口中的“闭眼摸一个都比新闻好”的呢?

  退一步讲,大学设置新闻专业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的高级新闻专门人才。这样一个大学专业学科的好坏,当然不能简单从职业培训的层面上来衡量。否则,就是把大学功利化,将其等同于就业辅导班。这显然也跟我国大学的办学宗旨相违背。

  这些年,我们的大学一直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现代社会的建设者,大学要培养的也正是在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而不仅仅是“哪个热门考哪个”的考试工具人。

  □聂书江(新闻学者)

【编辑:李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