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钟训正逝世 享年94岁
本文摘要:沉痛悼念钟训正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杰出的建筑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钟训正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6月22日18:00在南京不幸逝世,享年94岁。 钟训正院士1929年7月生于湖南省武冈市,1948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科

  沉痛悼念钟训正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杰出的建筑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钟训正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6月22日18:00在南京不幸逝世,享年94岁。

  钟训正院士1929年7月生于湖南省武冈市,1948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科(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前身)。195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1952年秋至湖南大学土木系任教,同年11月至武汉参与华中工学院等3所大学的规划建设工作,1953年秋在武汉大学水利学院任教。1954年调回南京工学院建筑系任教至今,其间于1984年-1986年赴美国印第安纳州保尔州立大学、印第安纳波利斯和波士顿的著名建筑设计公司访学交流,1991年任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会长,1993年任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训正院士是我国建筑创作领域功勋卓著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始终坚定文化自信,践行“立足中国大地”的建筑创作理念,以“顺其自然,不落窠臼”的匠心铸就了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北京火车站、无锡太湖饭店等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精品力作,参与的“南京长江大桥建桥新技术”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他倡导并坚持面向创作实践的科学研究,先后出版了《脚印-建筑创作与表现》《国外建筑构造图集》等学术著作,发表了一系列富有批判精神、引领建筑思潮的学术论文,在建筑学界和业界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钟训正院士是我国著名建筑教育家,他毕生潜心建筑教育,深耕教学一线,深受学生爱戴。主持了建筑设计初步、建筑构图原理、建筑设计等课程教学,坚持并发展了产学研融贯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他主编了多部教材,其中《建筑制图》是我国建筑学专业第一部专用制图教材,1996年获建设部优秀教材一等奖,迄今已再版印刷20余次,发行达数十万册;《建筑画-环境表现与技法》是对全国建筑学子产生广泛影响的经典教材。他捐资设立了“钟训正-青蓝基金”,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钟训正院士为我国建筑行业、建筑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培养了一大批领军人才,2010年荣获“第四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

  钟训正院士是一位造诣非凡、深受崇仰的建筑绘画大师。他的建筑绘画集创作与表现为一体,展现了设计创作与绘画艺术密切的内在关联。他在长期的建筑绘画实践中,形成了艺工兼备、优雅洒脱的独特风格,先后出版《炭铅笔建筑画-钟训正旅美作品选》《风光素描与速写》《笔尖情愫-钟训正院士风光素描画选》等建筑设计与绘画作品集,深受业内外人士珍爱。

  钟训正院士为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事业奋斗一生,是我国建筑学科和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引领者和杰出贡献者。钟训正院士的逝世是东南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建筑界的重大损失!

  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钟训正院士!

  作为中国当代杰出的集建筑教学、设计创作和建筑绘画成就于一身的建筑家,钟训正院士提出的“顺其自然,不落窠臼”的建筑思想,在建筑学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他致力于探索建筑与城市环境的相得益彰、建筑对历史文脉的延续,为祖国奉献了多项经典作品,其中北京火车站和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于2016年9月入选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的“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城市是未完成的交响乐

  对南京乃至全国人民来说,南京长江大桥早已成为铭刻在心的“国家记忆”,而其“三面红旗”的桥头堡设计者正是钟训正。

  30岁开始设计,40岁建成,90岁回览,钟训正与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结下了半个世纪有余的缘分。在大桥封闭维修后再次通车的2018年12月29日,钟训正出席了剪彩仪式。面对修缮一新的桥头堡,面对众人“忆当年”的提问,他以惯常的淡定微笑着应答:“没什么(了不起)的……”

  钟训正师承杨廷宝、童寯、刘敦桢等建筑大师。“我是怀着激情和绮思踏入建筑学大门的。”钟训正曾回忆,真正开始跟老师们进行专业学习后,才发现“原来建筑竟是那么复杂,那么实际和理性”。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探索,他继承并创造性地运用了学院式建筑教育传统中的团队协同方式,取得了建筑创作、教学研究和建筑绘画三方面的丰硕成果。

  他与孙钟阳、王文卿组成的“正阳卿”建筑创作小组,创作了无锡太湖饭店、甘肃画院及敦煌研究中心等一大批设计精品,并大多获得了建设部、教育部等优秀设计奖项。

  三人合作编写的教材《建筑制图》获得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至今仍被东南大学等数个高校建筑系沿用。其绘画作品集一直是建筑系学生临摹的范本,其中《建筑画环境表现与技法》已经印了四十多版,成为建筑系学生的经典教材。

  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钟训正依然弦歌不辍,创办了“环境与建筑研究中心”,汇集了单踊、韩冬青、冷嘉伟等中青年老师协同工作。

  在教学和实践之余,他还担任省、市内外各级政府的建筑与规划顾问,出席各地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发展战略、决策研讨论证会议,为国家的城市建设出谋划策,提供最高层次的专业支撑。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城市则是一首永存的未完成的交响乐,它是否优美和谐取决于对城建档案的重视,可以说城建档案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音符。”

  钟训正对城建档案工作的发展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此外,他还在多个场合对城市建设中存在的挥霍资金和占用土地资源等奢靡、浪费现象予以抨击。

  “顺其自然,不落窠臼”

  上世纪80年代,钟训正曾作为访问学者赴美14个月。在此期间,他参与了美国印第安纳州首府印第安纳波利斯市中心广场及旅馆等方案的设计,充分展示了在建筑表现和建筑设计方面的过人实力,同时他也深切体会到国内外建筑教育及设计实践方面的差异。

  “西方建筑师通常立于城市的角度处理新旧建筑之间的关系,而这种顾全大局的整体观念恰巧是我国建筑师、业主、决策者们所欠缺的。”

  经过深入的研究比较,钟训正认为,中国的新建建筑往往以我为中心,造成城市群体的混乱的局面。在此后钟训正及“正阳卿”小组的创作实践中,始终坚持这种大局观,深入解读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体现和谐统一的美学价值。

  他们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建筑思想“顺其自然,不落窠臼”,成为中国特色现代建筑的积极探索者和引领者之一。他们认为,由环境所衍生的建筑是有机的和富有生命力的,创作中首先要去“顺应环境”,进而才能使环境为人所用。这里的环境既是指建筑外部环境,也包括建筑设计活动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等。

  城市建筑是“城市的构件”,人们总是通过具体的建筑来感知城市。在城市建筑设计中,钟训正也以顺应城市肌理结构的原则,探索一种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现代建筑形式,以人为本,营造良好舒适、讲求意境的空间,达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在城市建筑设计中,他还充分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以“实”组织空间,以“虚”创造环境和氛围,引入景观。

  “不落窠臼”则提出“向前走一步”,不照抄照搬,不固守学术流派,在设计中求创新。

  “我们总不能满足于熟练地掌握传统建筑的法式和手法,总该有所创新,总该有点时代气息,躺在祖宗的荫庇下混日子是没有出息的。”

  钟训正认为,处于继承与创新过程中的建筑师,必然要经历一个艰辛的探索的过程。“在建筑创作中探求中西结合、新老结合,初期会产生一些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东西,但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随着经验教训和知识的累积,量变导致质变,将逐渐掌握传统与创新的平衡。”

  “在对传统的继承上,除非是古建筑的复原,不应是传统形式的简单的复制,应不求形似但求神韵。”钟训正认为,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应该有一定的文脉、气质上的连贯性,但其艺术性、技术性和科学性都应该与传统建筑有明显的区别。

  钟训正还认为,建筑师的创作是群体创作,是与已经存在于城市中的建筑发生对话,必然受到已有城市建筑的影响。不尊重现实、过分彰显自我、挑战大众审美的建筑设计作品显然是很难受到欢迎的。

  “建筑师的创作不仅仅是自我建筑创作理念的表达,有限制的设计恰恰给了建筑设计多方权衡、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挑战,而这正是建筑设计的精髓所在。”

  鼓励探索与创新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自1952年步入讲堂,钟训正从教60余年,经历过困惑踌躇,也有过忙碌忧心,他数十年如一日对教学兢兢业业,培养了近60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他的学生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高校建筑院系或各大设计院,多数都担任着学院(设计院)级领导或教授、总建筑师等职务。

  在学生们眼中,钟先生为人淳朴善良,教学精细致密,堪称做人与治学的典范。“钟先生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普通的建筑人,做了他应该做的事。”

  他的学生丁沃沃说,钟先生的弟子们曾经编纂了一个记录钟先生学术成就的专辑,钟先生看了后一脸茫然,诧异地问道:“你们是在说我吗?我听着好像是另一个人,这个人的确很好,但不是我吧?”众人大笑道:“先生,这些都是真事啊!”

  钟训正一直提倡实践为核心的研究生教学。“在密集的改图中,方案中的设计不合逻辑、表达不到位等都会被严格仔细地指出和修正,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学习收获非常大。”学生马骏华说。

  由于建筑学科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建筑系研究生论文题目涉及历史、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领域。学生们说,钟先生从不限制学生的思路,但始终坚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基本准则。

  2010年,年逾八旬的钟训正还指导学生以《人居空间形态初探——对汶川地震灾后居住空间规划设计的思考》为题,研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体现他一贯的关注国计民生、求真务实的教学思想。

  奉献了大半辈子的钟训正如今已步入鲐背之年,可他仍心系“同道后生”:在其90寿诞之际向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捐赠50万元。受到老师的感染,弟子们积极跟随捐赠,成立“钟训正—青蓝基金”,用以激励建筑学院的学子的学习、探索和创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东大送我情’,我想在有生之年尽绵薄之力,助同道后生之学业,实现其梦想,成就其未来。”钟训正说。

  钟训正院士千古!德泽长存!(东南大学微信公众号)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