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激活广西交通“脉搏” 智慧绿色技术应用持续“上新”
本文摘要:央广网南宁7月1日消息(记者黄月芬)“聪明的车”行驶在“智慧的路”上,废旧轮胎“变废为宝”用于铺路,智能监测预警空天地一体化地质灾害……科技创新的热潮正在八桂大地奔涌。 新时代十年,广西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实现了从跟踪追赶为主到跟跑、并跑、领跑“三

  央广网南宁7月1日消息(记者黄月芬)“聪明的车”行驶在“智慧的路”上,废旧轮胎“变废为宝”用于铺路,智能监测预警空天地一体化地质灾害……科技创新的热潮正在八桂大地奔涌。

  新时代十年,广西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实现了从跟踪追赶为主到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行”的历史性跨越,不断塑造了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行业科技研发能力、基础设施建造技术和标准化建设等均取得重大突破。

  昔日的“路网末梢”如何跻身“区域枢纽”?近日,记者走进广西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大会及系列活动现场,了解智慧交通、智能建造、数字交通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探寻广西交通运输发展蓄势腾飞的“密码”。

  科研力量锻造强大支撑力

  多年来,广西不断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相关科研工作,深入挖掘交通科研成果,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加快壮大科研力量的步伐中,广西支持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各类创新联合体,开展合作项目。广西交通设计集团分别携手俄罗斯工程院中俄工程科学研究院、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共建交通新材料联合创新中心、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东盟(广西)中心,致力于加强国内外科技创新合作,打造交通科技创新品牌。

  “这不仅能够实现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应用实践,更能为广西交通运输行业培养一批新材料产学研一体化的高层次人才。”广西交通设计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黄德耕表示。

  目前,广西交通运输行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881项,荣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10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91项。广西拥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56个,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8个,涌现出55名高层次人才。

  技术创新让交通更“智慧”

  在司机“解放双手”后,车辆仍能照常进行转弯、让道、刹车、避让等操作,这是车路协同将“聪明的车”与“智慧的路”相结合所呈现的场景。

  据了解,广西首条“智慧高速”沙吴高速试点示范项目中,通过沿线布设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机、气象站、北斗基站等智能设施,结合边缘计算、大数据、高精地图定位、数字孪生等技术,可以构建高速公路的数字化世界。同时依托5G、V2X、物联网等技术将车与路、车与车、车与人都关联起来,实现车路协同。

  “对于普通车主而言,通过全彩图形情报板、定向喇叭等可以实时了解全域路况信息和高速公路周边配套设施,实现车辆和道路之间的动态信息实时交互,更好地保障交通安全出行。”广西交科集团智能交通系统研发中心副主任陈强说。

根据车路协同感知网络,车辆自动进行转弯(央广网记者 黄月芬 摄)

  “目前,我们打造了广西首个集智慧交通行业‘产、学、研’于一体的多功能车路协同生态试验园区,未来将探索车路协同更深更广的应用。”陈强对未来的智慧交通充满期待。

  “黑科技”通往绿色未来

  废旧轮胎能够变成沥青?一项“黑科技”给出了答案。

  “这是一项具有高附加值且环保的技术,它可以利用废旧轮胎磨成的胶粉作为主要改性材料,来提升沥青性能以满足道路使用要求。”广西交科沥青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奎元所提到的这项技术便是橡胶沥青系列技术,它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废旧轮胎的剩余价值,减少环境污染。

  目前,广西交科橡胶沥青生产基地已建成投产,日产2000吨橡胶改性沥青,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橡胶沥青生产科研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该技术产品现已在阳鹿高速、巴平高速等广西区内高速公路建设中应用,累计使用公路里程超2000公里,在大大改善道路性能质量的同时,消耗废旧轮胎50余万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万吨,生态环保效益显著。

  橡胶沥青应用于广西巴平高速(央广网发 广西交科集团供图)

  在智慧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上,广西还持续深化应用高速公路ETC及智慧交通技术、超500米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关键技术等绿色低碳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近3年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近30亿元。

  科技赋能,创新发力。广西正全力推进“强基补短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推动行业服务重大战略实施,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全国前列、西部领先”的交通大省相匹配的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体系。

【编辑:朱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