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在皖南川藏线上
本文摘要:对自驾游的人来说,玩得好还要住得好—— 睡在皖南川藏线上 本报记者 陈华 本报通讯员 施院生 阅读提示 皖南川藏线是一条自驾游的黄金线,串起了沿线旅游的珍珠链。露营基地、高端民宿,为自驾游客提供多样化的住宿环境,同时,也带动了沿线旅游经济发展。

  对自驾游的人来说,玩得好还要住得好——

  睡在皖南川藏线上

  本报记者 陈华 本报通讯员 施院生

  阅读提示

  皖南川藏线是一条自驾游的黄金线,串起了沿线旅游的珍珠链。露营基地、高端民宿,为自驾游客提供多样化的住宿环境,同时,也带动了沿线旅游经济发展。

  经历了端午节游客高峰后,安徽宁国青龙湾水库的一个码头上,方塘星空露营基地负责人肖明峰才想起,已经4个月没回家了。而他紧张忙碌的原因,只是想让行进在皖南川藏线上的游客睡个好觉。

  在安徽南部,东起宁国市青龙乡、西至泾县蔡村镇,全长120公里的皖南川藏线急掠而过,途经山门洞、储家滩、青龙湖、红杉林等景点。让游客能够舒适地睡在皖南川藏线上,是肖明峰一直在做的事。

  年轻人更热衷露营

  方塘星空露营基地位于皖南川藏线方塘乡,过去一段时间,肖明峰完成了将一块荒地变成网红露营地的逆袭。

  “我们还没准备好,游客就已经挤满了基地。”肖明峰说,他的露营基地是皖南川藏线经过众多山路曲折行车后,第一个营地式落脚点,因此几乎每个假期都会迎来客流高峰。

  刚开始对外营业时,肖明峰既兴奋又担心,“没想到会来这么多人,矿泉水都不够,把员工们喝的水都拿出来了。”

  记者在该露营基地看到,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包含主题帐篷酒店、轻奢帐篷、豪华太空舱等30余间,可同时提供150人同时就餐。虽然基地部分设施还未完善,但游客的热情与兴致却丝毫不减。

  正准备自驾到四川旅游的游客许女士告诉记者,选择到露营基地,原因是能欣赏到更多自然风景。“基地位于青龙湾湖畔,三面环水,清晨红日初升,山水朦胧迷离,烟雨方塘的本色便一览无余,早起推开门就能看到水上日出的美景。”

  肖明峰认为相比较在旅馆房间里,野外的帐篷显然更有吸引力。为了让游客住得舒心,他曾带着员工大半夜拉电线、安电灯、装空调……“遇到人多的时候,忙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有的事。”

  打造中高端精品民宿

  依山傍水,竹林掩映间,储家滩景区内的民宿窗明几净,雅致温和。2019年底,一直在外地从事国际营销工作的张梦书,回到老家宁国,办起了民宿。此时正值皖南川藏线发展红火之际,在看到了民宿发展的潜力,也敏锐地察觉到当地中高端民宿资源的稀缺。

  一番考察调研下,做中高端精品民宿的念头,在张梦书的脑中逐渐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高端消费人群越来越多。”张梦书说,这同样也符合旅游产业精品化、差异化的发展方向。

  投入高,每间房子的价格自然也高。看着女儿张梦书大刀阔斧地干,父亲张爱国心里没底:“出来旅游主要是玩,对于一个睡觉的地方,大家肯出高价进来住吗?”

  事实证明女儿张梦书是对的。“五一”假期到来前,民宿早早被订满,并且房间订满的情况一直持续很久。

  “有11间房,可接待40人左右。别看体量不大,但收益要远超一般的普通民宿。”张爱国笑着说,短短3个月时间,女儿的民宿就在线上预定平台做到了城市排名第一。

  张梦书告诉记者,未来几年她将致力于开发高端民宿及高端度假村,把在国外任职公司设计开发的主题度假村项目引到中国,并计划在皖南川藏线投资开发各种大型户外文旅体验性项目,把更多国外的资源和火爆的文旅项目引进来。

  在储家滩,以国际手笔绘出民宿风格的并非个例。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学硕士毕业的汪凝琳也回老家创办了民宿。

  汪凝琳的民宿每个房间都各有特色,以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分别命名,以不同方式最大程度地应景借势,或是观景条窗,或是后山庭院,或是悬挑阳台,或是挑高跃层。左右错落的楼梯,阁楼阳台、山石墙面、藤条床头,让游客感受到人工与自然风景融合的美的体验。

  自驾黄金线串起旅游珍珠链

  “睡在哪里,都是睡在夜里。”这是作家贾平凹说的。对游客来说,睡在山里,睡在帐篷里,都是睡在皖南川藏线上。

  据了解,围绕户外露营,宁国市启动了高峰山户外运动景区建设,建成了茶香漫城、方塘星空等7处露营地建设。高端民宿的存在与发展,也为游客带来更多美好体验和向往。

  据了解,今年以来,立足皖南川藏线是全域旅游珍珠链的发展定位,宁国市先后投入近6000万元,改造提升主线道路24公里,实施境内80公里全线配套设施提升。建成东风桥码头、红杉林、东入口等5处临时生态停车场,新增停车位超2000个、沿线共发展民宿(农家乐)300余家,床位数近1万张。围绕皖南川藏线谋划实施文旅重点项目6个。

  皖南川藏线是一条自驾游的黄金线,串起了沿线旅游的珍珠链。睡在皖南川藏线上,无论是山门洞的神奇、龙窑群的粗犷,还是储家滩的秀丽、红杉林的惊艳,总能体验一二。(工人日报)

【编辑:田博群】